临江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临江品茗精选自带茶坊
临江那片地方,最近悄悄兴起了一种新的喝茶方式——带着自己珍藏的茶叶,找间合眼缘的工作室慢慢品。说来也巧,上周朋友神神秘秘地约我去个地方,导航定位赫然写着“临江品茶海选自带工作室”。
车子拐进临江大道第叁个路口,青砖墙后藏着栋改造过的老房子。推门就闻到若有若无的茶香,穿棉麻裙的姑娘笑着迎上来:“今天想试哪款水?”朋友从包里掏出个小陶罐,“带了去年收的凤凰单丛”,转头向我解释,“这里的水都是店主每天从不同山泉打来的”。
水与茶的相遇
看着姑娘拎来叁瓶标注着“虎跑”“惠山”“趵突”的泉水,我突然觉得这场景有点像...相亲?朋友被我的说法逗笑了:“这么说也没错,好茶遇上合适的水才算圆满。”她边说边摆开阵势,相同的茶叶用不同水温冲泡,汤色竟真呈现出深浅差异。
隔壁桌的大叔探过头搭话:“我每周末都来这儿,比去茶馆自在多了。”他晃了晃手里的紫砂壶,“在这能遇到不少懂行的,上周还有个年轻人带了勐海的老茶头来分享。”说话间,我们的单丛已经泡到第叁泡,惠山泉泡出的茶汤果香最显,喉韵也特别绵长。
这让我想起城南那家“临江品茗精选自带茶坊”,虽然名字听着像连锁店,实际上是个90后姑娘开的两层小楼。第一次去时正赶上她在教客人用盖碗,嘴里念叨着“注水要沿着杯壁转圈”,那认真劲儿活像在指导艺术创作。
茶香里的人情味
其实这些地方最打动人的,反而不是多稀有的茶叶或多讲究的器具。有次在品茶坊遇见位满头银发的奶奶,她用保温杯装着二十年陈的普洱来,说是儿子从云南捎回来的。大家围坐着喝那泡茶时,奶奶讲起年轻时在茶马古道边的见闻,窗外的江景都跟着她的故事变得生动起来。
现在城里不缺装修精致的茶空间,但能让人放心自带茶叶的地方还真不多见。工作室主理人小陈给我算过账:“收个基础场地费,提供专业水和茶具,茶友带来分享的好茶反而给我们涨了见识。”他指着墙角的书架,“客人留下的茶叶笔记都攒了十几本了”。
暮色渐浓时,我们这桌已经聚了五六个人。穿格子衫的小伙子拿出便携茶具组表演潮汕功夫茶,对面打扮时髦的姑娘贡献了台湾高山茶。茶汤在玻璃公杯里折射出琥珀色的光,恍惚间觉得,这大概就是古人说“一期一会”的意思吧。
临走前看见新来的客人正从双肩包里取出竹制茶盒,工作室的小姑娘熟稔地递上水温计。窗外江面上货船的汽笛声飘进来,混着茶香沁在暮色里,忽然觉得这座快节奏的城市,原来还藏着这样不慌不忙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