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50元巷子在哪里,凤城50元巷位置在哪
最近老听人提起凤城50元巷子,好几个朋友都问我这事儿,说是个挺有意思的地方。我也纳闷呢,这名字听着就挺特别,到底在哪儿啊?
昨儿个路过凤城老城区,我特意放慢了脚步。这一带我熟啊,打小就在附近转悠。可转了两圈,愣是没看见哪个巷子口挂着“50元”的牌子。倒是碰见个摇着蒲扇乘凉的老大爷,我凑上去问了句:“大爷,您知道凤城50元巷子在哪儿吗?”
巷子名字的由来
老大爷眯着眼笑了:“你说那个巷子啊,早些年确实有这么个叫法。不是正式的路名,是老百姓自己叫开的。”他伸手指了指前面那个拐角,“就那儿,往里走第叁个小胡同。为啥叫50元巷子呢?说起来可有年头了。”
他慢悠悠地回忆:“那是八十年代末的事儿了。那时候巷子口有户人家开了个小卖部,东西卖得特别便宜。火柴别处卖一毛,他卖八分;酱油别处卖五毛,他卖四毛五。最绝的是,他家总有几种商品固定卖五毛钱,久而久之,大家要去买东西,都说‘去五毛巷子’。”老大爷顿了顿,“后来物价涨了,五毛钱买不到啥了,这称呼就慢慢变成了50元巷子。现在年轻人不懂这个来历,光听着名字觉得怪。”
我顺着大爷指的方向走去,心里琢磨着,这巷子名字背后还真有故事。这不就是咱们老百姓自己的生活记忆吗?从“五毛”到“五十元”,物价变了,时代变了,可这老地名却像活化石一样留了下来。
巷子确实不太好找,藏在两栋新建的高楼中间,窄窄的入口,一不留神就走过了。青石板路磨得发亮,墙角长着青苔,晾衣绳从这边屋檐拉到那边屋檐。偶尔有电动车小心翼翼地从巷子里穿过,居民们互相打着招呼。
我在巷子里转了转,发现这里还保留着很多老凤城的痕迹。有做了叁十多年竹编的手艺人,有开了二十多年的理发店,理发还是那种老式的椅子。问起“凤城50元巷位置在哪”,住这儿的老居民都会热情地给你指路,虽然现在地图上根本搜不到这个地名。
说起来也挺有意思,现在很多人专门来找这个凤城50元巷子,倒不是真要买什么便宜货,更多的是想感受一下老城的那种氛围。在高楼林立的城市里,这种保留着旧时光的地方越来越少了。
我在巷子尽头那家小茶馆坐了会儿,老板给我泡了杯茶,说他们家在这儿开了两代人了。“经常有人来问凤城50元巷位置在哪,”他笑着说,“有些是好奇的年轻人,有些是以前在这儿住过,回来找回忆的。”
天色渐晚,我起身离开这条藏在城市褶皱里的小巷。回头望去,夕阳正好落在巷口的屋顶上,给那些老房子镀了一层金边。这条不起眼的小巷子,就像城市记忆的一个碎片,静静地待在角落里,等着有心人去发现。
如果你哪天路过凤城老城区,不妨也去找找看。不过得耐心点,它确实不太好找。但找到了,你会觉得这一趟挺值的——起码能解开心里那个“凤城50元巷子在哪里”的疑问,还能看到这座城市不一样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