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纪实
这事儿说起来你可能都不信。就在上周,邳州的一个初中生,为了打一通叁小时的电话,竟然花掉了整整八百块。不是买游戏装备,也不是打赏主播,就是简简单单通了次话。
小军(化名)是我邻居家的孩子,平时看着挺内向的。他爸妈都在外地打工,一年就回来一两次。那天晚上快十二点了,他妈妈突然给我发微信,语气急得不行:“张老师,能不能帮我去看看小军?他房间灯还亮着,我打他电话一直占线。”
那通不寻常的电话
我披上外套就去了。敲开门,小军眼睛红红的,手里还攥着手机。他支支吾吾地说在和同学讨论作业,可我瞥见他手机屏幕还停留在通话界面——已经打了178分钟。在我的追问下,他才说了实话:那八百块钱,是他攒了半年的零花钱,就为了在生日这天,和远在广东的妈妈好好聊一次天。
“我们平时……其实没什么可聊的。”小军的声音越来越低,“微信上就是‘吃了吗’、‘作业写完了吗’。”他说,只有在这种深夜长谈里,妈妈才会跟他讲她工厂旁边的木棉花开了,讲她最近学会了做肠粉,讲她其实也很想家。这些琐碎的日常,在视频通话里总是来不及说,只有在这样的深夜里,才能慢慢讲,细细听。
听到这儿,我心里突然不是滋味。现在的孩子,哪个不是手机不离手?微信、蚕蚕随时都能联系。可那种隔着屏幕的问候,总让人觉得少了点什么。小军说,他就想听听妈妈说话时的呼吸声,还有她偶尔停顿思考时的那种安静。这些,是文字消息给不了的感觉。
话费背后的故事
你可能要问,现在通讯这么发达,怎么还要花这么多钱?其实这里头有个误会。小军用的是他爸淘汰下来的老手机,套餐早就过期了。他不懂这些,直接拨了长途,按漫游费算的。这孩子就认一个死理——只要能听见妈妈的声音,花多少钱都值。
他妈妈后来知道这事,在电话那头哭得说不出话。她说在工厂加班一小时才二十块钱,儿子这一通电话,等于她站了四十个小时流水线。可是她又说,这是她这些年听过最暖心的“浪费”,因为儿子在电话里跟她说:“妈,我期中考试进步了十五名。等我长大了,一定让你和爸爸回家来,不用再出去了。”
现在想想,这邳州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儿,其实挺让人反思的。我们总以为给孩子最好的物质条件就够了,却忘了他们最想要的,可能就是父母完整地陪他们说说话。小军那八百块钱,买的不是通话时长,而是一次难得的情感连接。
后来小区里的家长们知道了这事,自发建了个“留守儿童关爱群”。每周五晚上,大家轮流组织活动,让孩子们聚在一起写作业、玩游戏。小军现在开朗多了,上周还主动在群里分享了他的学习笔记。而他那部老手机,我也帮他换了张合适的电话卡,现在和妈妈打电话,再也不用担心话费了。
其实每个孩子心里都装着对父母的深深依恋,只是他们不常说出口。有时候,一通长长的电话,一个安静的倾听,就是最好的陪伴。这大概就是那通高价电话给我们最真实的提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