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湘14岁学生一小时50元,同城少年家教时薪相近
午后的电话
电话那头,李阿姨的声音带着点不好意思:“我家那小子数学实在跟不上,听说你们小区有个14岁的孩子在做家教,一小时才50块钱?这能行吗?”我握着手机愣了一下,脑海里立刻浮现出邻居家那个戴眼镜的男孩,每天傍晚都能看见他背着书包匆匆往小区另一栋楼走去。
说实话,刚开始听到这事儿我也纳闷。14岁,不就是个初中生吗?自己还坐在教室里听课呢,怎么就能给别人讲题了?可后来在小区花园碰见那孩子带着两个五年级学生讲奥数,条理清晰得很,连旁边散步的老教师都忍不住点头。这种同城少年家教的现象,好像不知不觉就多了起来。
50元背后的账本
这价格确实让人心动。现在随便找个大学生家教,时薪起码80元起步,专业老师更是要价150元以上。50元这个数卡得挺妙——对家长来说,差不多是带孩子吃顿快餐的钱,试错成本低;对那小老师而言,周末教四个小时就能挣200块,买参考书、攒点零花钱都宽裕不少。
王姐上个月给女儿找了这么个小老师,她和我说起这事儿时直乐:“你是没看见,两个孩子坐在书桌前那个认真劲儿。小老师解题时要是卡壳了,会老老实实说‘这个我得查下笔记’,反而让孩子觉得特别真实。”她这话让我想起现在很多家长的心态,与其花大价钱请个正襟危坐的老师,不如找个能和孩子聊到一块儿的。
不过也有人担心,这么小的孩子能教好吗?我特意问了几个请过少年家教的家长,发现这些小老师有个共同点——他们教的都是比自己低两叁个年级的学生。比如那个临湘14岁学生,主要带四五年级的数学,知识点刚好在他熟练掌握的范围内。这种“刚刚学过”的状态,反而让他们更懂得学生会在哪里卡住。
书架前的两个身影
有天傍晚我去接侄子,正好看见那小老师在书房里教课。两个孩子头挨着头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偶尔还会为不同的解题方法争论几句。那种氛围,和传统家教确实不太一样。侄子后来和我说:“他讲题用的都是我们班流行的梗,特别好玩。”这大概就是少年家教的独到之处吧,他们和学员之间几乎没有代沟。
这种模式能流行起来,说到底还是供需双方都觉得合适。现在教育成本节节攀升,很多普通家庭请不起高价家教,而同城少年家教的时薪正好填补了这个空白。有时候想想,这些孩子也挺不容易的——既要保证自己的学习,又要抽时间备课。听说那个临湘学生每次上课前都会把要讲的题目自己做叁遍,还在笔记本上记下每个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看着这些穿梭在小区里的年轻身影,忽然觉得这或许是件双赢的事。小学员们找到了能听懂他们语言的小老师,而这些少年家教则在温故知新中把基础打得更扎实。有时候教育未必总要居高临下,平视或许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那天看见的两个趴在茶几上解题的孩子,阳光透过窗纱洒在作业本上,倒像极了一幅对于成长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