汨罗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汨罗小街何处寻客源
汨罗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
傍晚时分,我站在汨罗江畔的老街路口,青石板路被雨水洗得发亮。几家灯笼店刚点上烛火,暖光在潮湿空气里晕开。斜对面卖甜酒酿的阿婆正收拾摊位,我凑上前问:“您晓得这汨罗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最集中吗?”阿婆擦着陶碗笑笑:“往前走到叁岔口,往右拐都是新开的铺子,但要说寻客源...”她忽然压低声音,“得看谁家灶台冒的炊烟最香。”
这话听着像玩笑,细想却藏着道理。我沿着她指的路往前走,果然在转角看见截然不同的景象——左侧巷子挂满扎染布招牌,染坊老板娘站在门口教游客打绳结;右侧巷道却冷冷清清,只有几个店员坐在门槛上刷手机。明明相隔不到十米,人气竟相差这么多。
染坊老板娘见我驻足,递来块靛蓝方巾:“带块布回去吧,我们这儿每块布都藏着故事呢。”她顺手指向梁柱:“瞧见没?这些花纹都是按屈子《九歌》里的云纹改的。”这时我才注意到,她家屋檐下挂着的小木牌,用朱砂写着《山鬼》里的诗句。客人举着手机边拍边念,自然就停住了脚步。
往前走两步,竹编店的老先生更有意思。他不当街吆喝,反而坐在店堂里编蛐蛐笼,手指翻飞间总有孩子趴在窗台看。等家长追过来,他顺手把刚编好的草蜻蜓递给孩子:“带它认认路,一会儿领你们去看赛龙舟的旧码头。”这招实在高明,既留住了客人,又串起了汨罗独有的文化脉络。
想起先前甜酒酿阿婆说的“炊烟”,忽然悟出些门道。这些会做生意的店家,早把“汨罗小街何处寻客源”琢磨透了——不是举着喇叭硬拉客,而是让端午的粽香飘到巷口,让龙舟鼓点透过青砖墙,让楚辞的句子长在晾衣杆上。有个民宿老板在院墙种满杜若,客人闻着香来问花名,他便讲起《湘夫人》里“搴汀洲兮杜若”的典故。
暮色渐浓时,我看见几个广东游客抱着荷叶包站在染坊门口,原来是被老板娘说的“草木染”吸引,非要等着看明天清早采集蓝草的过程。而竹编店亮起灯,老先生正在教叁个成都姑娘编小竹舟,说端午时能放进汨罗江许愿。
回程时又经过叁岔口,甜酒酿阿婆的摊子前竟排起小队。只见她边舀酒酿边和客人唠家常:“我们汨罗的糯米要用江心水浸...”夜色里炊烟袅袅,仿佛在说:这汨罗小巷子招客的在哪里?其实就藏在每盏灯笼投下的光影里,每句乡音缭绕的家长里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