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蚕蚕附近人约的优缺点,本地交友功能的利弊
最近和朋友聊起在青岛怎么认识新朋友,话题不知不觉就拐到了蚕蚕附近的人这个功能上。有人说在这座海滨城市用它约饭挺方便,也有人直摇头说遇到过不少糟心事。这让我忍不住琢磨,这个我们几乎每天都会滑两下的功能,到底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先说说它讨人喜欢的地方吧。青岛这么大,靠山面海的,有时候一个人想找个饭搭子都不容易。这时候打开附近的人,刷刷同城动态,确实能快速接触到住在同一个区域的朋友。我有个同事就在栈桥附近通过这个功能认识了同样喜欢摄影的伙伴,现在每个周末都约着去八大关拍老建筑。这种即时性,确实是其他社交方式比不了的。
藏在便利背后的烦恼
不过啊,用久了就会发现不少闹心的事。最常见的就是信息真假难辨,照片看着挺精神,见面完全不是那么回事。上周我表妹就抱怨,说在石老人浴场附近约了个咖啡,结果对方迟到了半小时不说,聊起来发现职业、年龄全是编的。这种经历多了,慢慢就对附近的人这个功能产生了警惕。
隐私安全也是个绕不开的话题。虽然可以设置距离范围,但具体位置信息总让人觉得不太踏实。特别是女生使用这个功能时,往往要多留个心眼。我认识的几个女性朋友都说过,每次见面都得把约会地点选在万象城这种人流量大的地方,还要随时跟闺蜜共享位置。
说到本地交友功能的利弊,最明显的好处当然是能快速拓展社交圈。刚来青岛工作那会儿,我就是通过这个功能认识了现在经常一起爬浮山的几个朋友。但问题在于,这种建立在地理位置上的联系往往比较浅,很难发展成深度的友谊。很多时候聊得火热,见面一次后就再没消息了。
有趣的是,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功能的态度差异很大。年轻人更把它当成打发时间的工具,而叁十岁往上的用户,似乎更期待能通过它建立真实的社交关系。这种期待值的差异,常常导致交流中出现各种误会。
说到线上交友,信息真实性永远是最大的痛点。毕竟隔着屏幕,谁都能把自己包装成理想中的样子。有时候聊得投缘,真约在台东步行街见面,却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这种落差感,往往会让人对线上交友产生怀疑。
或许我们在使用这些功能时,应该调整好心态。别指望每次匹配都能遇到知心朋友,把它当成认识新朋友的途径之一就好。真正靠谱的关系,还是需要时间慢慢培养的。就像青岛的海水,要慢慢趟才能知道深浅。
现在很多年轻人已经开始回归线下社交了,比如参加豆瓣同城的小组活动,或者报名潜水、帆船这些特色体验。这些方式虽然效率不如滑动手指那么高,但建立的联系反而更牢固些。当然,这也不是说线上交友就一无是处,关键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
看着窗外青岛的夜景,忽然觉得社交就像这座城市的海雾,时而清晰时而朦胧。无论是通过手机屏幕还是面对面交流,保持真诚或许才是最重要的。毕竟再智能的算法,也算不出人心之间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