潞西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潞西中学生叁小时50元通话
最近在潞西市街头巷尾,总能听见大人们聊起一个话题——有些初中生会用50块钱,换来整整叁个小时的通话时间。这事儿乍一听挺普通的,可细细一想,总觉得哪里不太对劲儿。
我邻居家上初二的小军就是其中之一。那天见他蹲在小区花坛边上,抱着手机说得眉飞色舞。等他挂掉电话,我顺口问了句:“和同学聊什么这么开心?”他挠挠头:“不是同学,是个校外辅导机构的老师。”更让我惊讶的是,这样的通话每周都有两叁次,每次叁小时,费用刚好是50元。
电话两头的对话
后来通过小军了解到,这50元3小时的通话,既不是普通闲聊,也不是常规补习。那位老师会在电话里讲解难题,但更多时候是在聊学习方法,甚至包括怎么调整考试心态、怎么和父母沟通。用孩子们的话说,“比上课有意思多了”。
小军的妈妈王阿姨倒是挺支持:“这50块钱花得值!以前逼着他去上补习班,每次都要两叁百,他还老偷玩手机。现在他主动要打电话学习,成绩还真上去了。”不过她也嘀咕,“就是不明白,为什么非要打电话?开个视频不是更清楚吗?”
我试着问小军,这通电话最吸引他的是什么。他想了半天:“就是...很轻松。上课不敢问的问题,在电话里都敢问了。而且老师不会急着讲下一题,会耐心听我把话说完。”这话让我心里一动——也许孩子们在乎的,不光是那点知识。
这种形式的辅导确实挺特别的。想想看,现在的教育越来越依赖屏幕,反而是最原始的通话,让孩子们找到了被倾听的感觉。那位老师也真有办法,光靠声音就能把学生的注意力抓得牢牢的。
不过话说回来,为什么是50元这个数?我问过几个家长,他们说这个价格刚好在“能接受”和“不算太贵”之间。太便宜了家长反而不放心,太贵了又负担不起。叁小时这个时长也巧妙——太短讲不了什么,太长孩子会累。
住在对门的李老师是位退休教师,她倒是有不同看法:“这种形式虽然新颖,但终归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温暖。我教书四十年,最知道眼神交流有多重要。”但她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小孩就吃这一套,能让他们主动学习,已经很难得了。”
小军最近的变化确实明显。以前放学就窝在房间打游戏,现在会主动说起电话里学到的知识点,甚至开始规划自己的学习时间。有一次我听见他在阳台上和电话那头的老师讨论:“那道题我真的懂了,就是用您说的那个方法...”语气里透着自信。
这种潞西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现象,让我想起自己上学那会儿。那时候没有手机,遇到难题只能第二天问老师。要是有个能随时打电话请教的老师,说不定我的数学还能多考几分。
当然啦,任何新鲜事物都得辩证地看。虽然效果不错,但完全依赖电话辅导也不行。写字的功夫、面对面表达的勇气,这些都需要在实际互动中锻炼。最好还是能线上线下结合起来。
傍晚又看见小军在花坛边打电话,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他一边听一边在本子上记着,偶尔还会因为听到什么有趣的内容笑出声来。那个画面,突然让我理解了这种特殊辅导方式的魅力——在那叁个小时里,学习变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看来,教育这件事啊,不在乎形式有多新潮,关键是能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心里。就像这简单的通话,找到了孩子们愿意接受的方式,效果反而比那些昂贵的辅导班要好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