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那里有站小巷,黄冈那条小巷有车站
记忆里的车站巷
说起黄冈那里有站小巷,很多老城区的居民都会露出会心一笑。这条小巷子,窄窄的,长长的,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它真名叫什么,好像没几个人记得住了,但“车站巷”这个名头,却是响当当的。为啥呢?因为巷子尽头,曾经有个老旧的客运站。
我小时候常从这里穿行。那时候,黄冈那条小巷有车站,是附近几个片区最热闹的地方之一。天还没完全亮,就能听到发动机的轰鸣声、小贩的叫卖声、还有街坊互相打招呼的嘈杂。空气里混着汽油味、早点摊的油烟味,以及从附近人家飘出的淡淡洗衣粉香气,说不上好闻,但却充满了鲜活的生活气。
巷子两旁是些老房子,墙皮有些剥落,露出里面深浅不一的砖块。窗户上挂着竹帘,阳台晾着五颜六色的衣服。杂货店的老板总是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摇着蒲扇,看见熟人就点点头。那时候没有导航,你要是问路,本地人通常会说:“喏,就在黄冈那里有站小巷那头,走到头一拐弯就是。”
这巷子不仅是一条路,更像是一个小小的社交中心。出门的、归来的、等活的、闲聊的,都在这里交汇。送别的人在这里挥手,重逢的人在这里拥抱。我见过有人在这里焦急地张望晚点的班车,也见过有人提着大包小包,一脸风尘却目光明亮地归来。
车站搬走之后
后来,城市发展了,新的客运中心建在了更宽阔的马路边上。老车站完成了它的使命,渐渐安静下来。一开始,大家还不习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巷子仿佛一下子空了许多,那些熟悉的喧嚣像潮水一样退去了。
不过,生活总有它的韧性。黄冈那条小巷有车站的历史,成了刻在居民记忆里的印记。虽然没有了过去的人来人往,但巷子本身的味道却沉淀了下来。早餐店还在,只是顾客变成了附近的老街坊;杂货店还在,老板的蒲扇换成了小风扇;青石板路也还在,只是走在上面的,更多是放学归家的孩子和散步的老人。
偶尔还能听到上了年纪的人,习惯性地指着巷子对问路的年轻人说:“就从黄冈那里有站小巷穿过去,近得很。”年轻人或许会疑惑,这里明明没有车站啊。但这份由地名留存下来的集体记忆,却显得格外珍贵。
有时候傍晚路过,夕阳的余晖把巷子染成暖金色,两旁传来锅铲碰撞和饭菜的香味。我忽然觉得,这条巷子仿佛一位退居二线的老者,看惯了迎来送往,如今终于能享受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它承载过离别与重逢的悲欢,现在则更多地装下了日常的、细水长流的温情。
地名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有生命力。即使车站早已迁走,但“车站巷”这个名字,以及对于黄冈那里有站小巷的种种故事,依旧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延续着。它像一本无字的书,记录着一座城市变迁的侧影,也安放着几代人共同的乡土记忆。每次走过这里,都仿佛能听到时光流淌的声音,轻柔,却充满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