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吉90分钟不限次工作室,延吉90分钟无限次体验空间
最近朋友圈里总有人提起延吉90分钟不限次工作室,说实话,刚看到这个名字时我心里直犯嘀咕:现在还有这样的地方?该不会是那种拍拍照就走的网红打卡点吧?直到上周路过实体店,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走进去,才发现完全不是想象中那样。
推开玻璃门的瞬间,空调凉风混着柠檬香扑面而来。前台姑娘正在教阿姨用手机预约,转头朝我笑笑:“随便坐,饮水机在绿植后面。”这种家常氛围让人立刻放松下来。墙上挂着的手绘价目表特别有意思——不是冷冰冰的打印纸,而是用彩笔写着“发呆区”“充电角”“茶水自取”,旁边还画着歪歪扭扭的小太阳。
原来空间可以这样用
最让我惊讶的是这里的自由度。见过按时计费的自习室,也见过按项目收费的工作室,但延吉90分钟无限次体验空间确实不太一样。戴耳机的学生边写论文边搅动奶茶,两个阿姨在角落安静地织毛衣,甚至有人只是单纯来睡午觉——抱着印有店标的抱枕,在躺椅上盖着薄毯。店员轻手轻脚地添茶水,从不会打扰任何人。
老板是个戴黑框眼镜的年轻人,他说当初就想做个“能让人喘口气的地方”。现在满大街都是催促消费的场所,这里反而鼓励慢下来。有次碰到个程序员,他每天下午固定来两小时,既不工作也不社交,就对着窗外车流发呆。他说这比喝十杯咖啡都管用,能把绷紧的神经慢慢揉开。
现代人太需要这样的第叁空间了。不是家里,不是办公室,而是个能安放各种状态的容器。记得某个雨天的下午,我看见有个姑娘在窗边位置修改简历,改着改着突然把脸埋进手臂。店员默默放了杯热可可在她桌角,什么也没说。那一刻突然觉得,这个延吉90分钟不限次工作室更像城市里的避风港。
现在每周叁下班后我都会去待一会儿。有时带着没写完的方案,有时就带本闲书。熟悉的店员已经记得我的习惯,总会留靠墙角的位置。有回听见新客人问“这里到底是做什么的”,老板边擦咖啡机边说:“就是让你当九十分钟自己的地方。”这话说得真妙,在按分秒计价的城市里,能奢侈地做回自己,确实是件难得的事。
玻璃门上贴着手写便签,最近新添了张淡蓝色的:“今天你为自己留时间了吗?”每次推门离开时,看见这句话都像被轻轻敲了下肩膀。转角就是地铁站,重新汇入人流前,总会回头看看那个亮着暖灯的窗户。它就像城市节奏里的一个休止符,提醒着忙碌的人们:停一停也没什么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