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令哈做服务的小巷子,德令哈服务小弄堂

发布时间:2025-11-03 06:25:36 来源:原创内容

德令哈做服务的小巷子总是静悄悄的。午后阳光斜斜地照在土黄色墙面上,把那些斑驳的痕迹照得发亮。我站在巷口往里望,只能看见几扇虚掩的木门,门口坐着打盹的老人,手边的收音机咿咿呀呀放着青海花儿。

这条巷子藏在德令哈新城和旧城交界处,要是不留心,很容易就从路口走过去了。巷子窄得很,两个人并排走都嫌挤。脚下的石板被磨得光滑,缝隙里长着青苔。空气中飘着淡淡的酥油味,混着老木头的气息。

巷子里的日常

往里走几步,就能看见那些做服务的小店铺。说是店铺,其实就是住家改的。王师傅的理发店开在最里头,红色的转灯已经褪成了粉白色。"理个发二十块,"他边给客人围布子边说,"都这个价。"他的剪刀咔嚓咔嚓响着,像在给时光打拍子。

隔壁是家裁缝铺,李阿姨正在踩缝纫机。她在这里做了叁十多年针线活,附近的人都认识她。"改个裤脚五块钱,"她头也不抬,"现在年轻人都不愿学这个咯。"可不是嘛,这条德令哈服务小弄堂里,像她这样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了。

再往前是家杂货店,老板娘在柜台后面打毛衣。店里卖的东西很杂,从酱油盐巴到针头线脑都有。偶尔有游客路过,她会热情地推荐本地的牦牛肉干。"尝一口嘛,"她总是这么说,"不好吃不要钱。"

这些做服务的小生意,挣不了大钱,但足够维持生活。来光顾的大多是老主顾,彼此都认识。有时候顾客忘了带钱,下次再来给也没关系。这种信任,在大城市里已经很少见了。

午后闲谈

我在王师傅店里理发时,听见他和邻居闲聊。"昨天老马家儿子结婚,你在不在?""在嘛,新娘子是西宁的。""现在年轻人都不愿留在德令哈了。"

这话让我心里一动。是啊,这条德令哈做服务的小巷子,就像个被时光遗忘的角落。外面的世界变化再快,这里还是老样子。老人们守着祖辈传下来的手艺,过着简单而知足的日子。

李阿姨接过话头:"我女儿在成都上班,让我过去住。我说不行嘛,这条巷子离不开我。"她说着笑了,眼角的皱纹像绽放的菊花。她说前几天有个姑娘拿着破了的旗袍来找她,那是姑娘奶奶的嫁妆,非要补好不可。"那种料子现在都找不到了,"李阿姨说,"我翻箱倒柜找了半天,总算找到颜色差不多的线。"

听着他们的对话,我突然明白了什么。这条德令哈服务小弄堂存在的意义,不只是提供便利,更是守护着一种渐渐消失的生活方式。这里的时间走得很慢,慢到足够让人细细品味生活的本真。

夕阳西下时,我准备离开。回头望去,巷子里亮起了零零星星的灯火。那些做服务的小店铺还在营业,虽然客人不多,但店主们似乎并不着急打烊。他们知道,需要的人自然会来。

走出巷口,迎面是德令哈新区的霓虹灯光。两个世界相距不过百米,却像隔着一个时代。我在想,或许每条城市里都有这样的德令哈服务小弄堂,它们不显眼,却很重要。就像生活这块布上的针脚,细细密密地维系着城市的温度。

风起了,巷口那棵老杨树的叶子沙沙作响。明天,这条德令哈做服务的小巷子还会照常醒来,王师傅的剪刀照样咔嚓作响,李阿姨的缝纫机依然哒哒不停。这样想着,心里忽然就踏实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