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节100米内学生约,毕节百米附近学子约
最近在毕节老城区闲逛的时候,我偶然瞥见电线杆上贴着一张不太起眼的手写广告,上面写着“毕节100米内学生约”几个字。当时心里就嘀咕,这约的是什么?是家教?是学习小组?还是别的什么?正琢磨着,拐过弯又在社区公告栏看到了打印版的“毕节百米附近学子约”。
说来也巧,我有个亲戚就住在附近小区,晚上吃饭时聊起这事。他笑着说:“这你都不知道?现在学生之间都这么约着一起写作业。”他说他家上初中的女儿每周都和同学约在离学校百米内的奶茶店写作业,家长也放心,毕竟就在家门口。
百米内的相遇
第二天我特意去了那家奶茶店。下午四点多,果然陆续有穿着校服的学生进来。他们熟练地把书包放在靠窗的位置,叁两成群地坐在一起。有个戴眼镜的男孩正在给同伴讲数学题,旁边扎马尾的女孩时不时补充几句。店家看来也习惯了这样的场景,特意把靠里的区域留给他们。
我问其中一组学生,为什么选择这里。一个胖乎乎的男生头也不抬地说:“近啊,从学校走到这就五分钟。爸妈知道我们在这儿,到点就过来接。”另一个女生接着说:“在家写作业老想玩手机,在这儿有人互相监督,效率高多了。”
这种“毕节100米内学生约”的模式,倒真是挺接地气的。不需要专门租场地,不用跑太远,就在熟悉的环境里,同学们自然而然地聚在一起。有些高年级的学长学姐偶尔也会来,顺便给学弟学妹们指点一二。
意想不到的变化
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种简单的相约居然带来了不少积极的变化。住在附近的王阿姨告诉我,她儿子以前放学就关在房间里,现在愿意出门和同学一起学习,性格开朗多了。而且最近考试成绩还真有进步,特别是英语口语,和同学练习比一个人背书强。
在另一个“毕节百米附近学子约”的小组里,有个叫小昊的男生特别有意思。他原本数学不太好,但在小组里负责给同学讲语文,渐渐地,别人也乐意教他数学。这种互帮互助的氛围,比家长请家教的效果还好。小昊妈妈说,现在孩子每天主动约同学学习,再也不用催了。
不过也不是所有家长都放心。有位爸爸就坦言,起初很担心孩子们凑在一起会聊天玩耍,后来偷偷去看过几次,发现他们确实在认真写作业,这才放心。店家也很贴心,会给学生们准备免费的饮用水,有时还会送些小点心。
这种在百米范围内自发形成的学习小组,似乎正在改变着孩子们的学习方式。它不像正式的补习班那样严肃,又比独自学习多了几分生气。有个学生说得实在:“在这里写作业,遇到难题随时能问,比在家发微信等回复快多了。”
临近傍晚,学生们陆续被家长接走。奶茶店渐渐安静下来,店员开始收拾桌子上的练习册和草稿纸。看着这一幕,我突然觉得,或许最好的学习方式,就藏在这些平凡的日常里。不用刻意安排,不必远求,就在生活半径百米之内,同龄人之间的互相陪伴与启发,或许正是成长中最珍贵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