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康晚上10点还有小巷子吗,阜康夜间小巷开放情况
晚上十点,阜康的街道渐渐安静下来,路灯在柏油路上投下昏黄的光晕。我站在十字路口,忽然想起朋友前几天问我的问题:这个点儿,那些弯弯绕绕的小巷子还能不能进去?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拿不准。现在很多老城都在改造,说不定哪天熟悉的巷口就围上了施工挡板。我决定往西街那边走走看,那里还保留着不少老巷子。晚风吹过来挺舒服,正好散步过去瞧瞧。
巷口那盏灯还亮着
转过街角,我远远就看见李家巷口那盏特有的暖黄色灯笼还亮着。心里顿时踏实了几分——灯笼亮着,说明巷子通行没问题。走近了才发现,巷子深处的几家小馆子还在营业,飘出烤包子的香味。两位刚下班的邻居正站在巷子里聊天,说的还是那句熟悉的“吃过了没”。
这种老巷子有意思的地方就在这里,别看白天安安静静的,晚上反而有了烟火气。几家做了几十年的小店会把桌椅摆到巷子边上,熟客们坐在那里喝奶茶、吃夜宵。你要是问他们怕不怕影响通行,他们会笑着指指巷子宽度:“咱这巷子宽着呢,留着就是让大家走动的。”
不过我也发现,有些巷子确实发生了变化。比如以前卖馕的那条窄巷,现在入口处装了太阳能照明灯,墙壁也重新粉刷过。墙根下摆着几盆月季花,晚上看不太清颜色,但能闻到淡淡的花香。这种改变让人挺舒服的——既保留了巷子的味道,又让夜归的人走起来更安心。
走到文化路附近时,我特意绕到后面的巷子群看了看。这里的情况就复杂些,有些巷子灯火通明,还能听到电视机的声音从院落里传出来;有些则比较暗,只能借着主路透进来的光看清路面。一位坐在门口摘菜的大姐告诉我,她们这条巷子住的人家多,晚上十二点前都有人进出,“巷子口的灯是社区新换的,亮堂着呢”。
夜晚的巷子别有韵味
说真的,白天你可能不会特别注意这些巷子,但晚上走来感觉完全不同。少了车来人往的喧嚣,你能听见自己脚步的回声,能看见窗户里透出的温暖灯光。偶尔有电动车经过,骑手会主动放慢速度,车灯在巷子里画出一道流动的光带。
在一条不知名的小巷里,我遇到了一位散步的老爷子。他说在这住了六十多年,见证了这些巷子的变化。“以前晚上黑灯瞎火的,现在好了,该亮的灯都亮着,该通的路都通着。”他指着巷子深处说,“再往里走有个小广场,晚上还有下棋的呢。”
我顺着他指的方向往前走,果然看见几个老人围在石桌旁,桌上摆着象棋,旁边还放着泡茶的保温壶。这场面让人恍惚觉得不是晚上十点,而是傍晚时分。
当然,不是所有巷子都适合晚上逛。有些太偏僻的,或者正在维修的,确实要避开。我的经验是,看叁个地方:一看入口有没有灯光,二看里面有没有住户的声音,叁看地面是否平整。这叁个条件满足了,走起来就放心多了。
走到人民商场后面时,我发现这里的巷子别有洞天。几家创意小店把营业时间延长到了晚上十点半,暖色的灯光从橱窗里洒出来,照亮了半条巷子。几个年轻人坐在店外的长椅上聊天,偶尔有外卖骑手熟门熟路地穿巷而过。
这让我想起二十年前的阜康,那时候晚上九点以后街上就没什么人了。现在不一样了,夜生活丰富了,巷子也跟着活了起来。既保持着老城的底蕴,又融入了新的活力。
绕了一大圈回到家,看看时间已经十一点多。这一路上经过的巷子,十有八九都是畅通的。那些亮着灯的巷口,就像城市的眼睛,温和地注视着夜归的人。如果你也在担心晚上巷子能不能走,我的建议是:挑那些有灯光、有声响的主巷走,保准没问题。毕竟,这些蜿蜒在城市肌理中的小巷,才是阜康最真实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