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海选场子,辛集选拔活动现场
夏日的傍晚,辛集文化中心门口早早排起了长队。大爷摇着蒲扇在树荫下纳凉,年轻姑娘们凑在一起核对动作细节,几个小朋友抱着快比人高的二胡盒子张望——这场面,可不就是咱们辛集海选场子最真实的模样。
推开门,空调冷气混着隐约的琴声扑面而来。评委席前叁排座位坐得满满当当,后台不时传来试音的歌声。穿碎花裙的阿姨正对着镜子整理衣领,嘴里还念念有词。问起来才晓得,她为这次辛集选拔活动现场准备了叁个月,就为唱好那段《穆桂英挂帅》。
藏在市井里的才艺江湖
要说这辛集海选场子啊,从来就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坐在角落调试扬琴的老先生,手指在琴弦上轻拢慢捻,琴箱里淌出的《春江花月夜》,愣是把喧闹的后台变成了江南月夜。旁边候场的小伙子凑过来打听:“您这手艺练多少年啦?”老爷子眼角的笑纹舒展开来:“比你的岁数翻个倍还多哟。”
这边传统曲艺余音未落,那边现代街舞已经炸场了。几个高中生模样的孩子随着节奏腾挪转身,鞋底摩擦地板的声响干脆利落。领舞的男孩额发被汗水浸湿,却掩不住眼里的光。他们特意把产谤别补办颈苍驳动作改编得温和些,“毕竟是辛集选拔活动现场,得兼顾各年龄层的审美”。
最让人挪不开眼的,要数那对跳拉丁舞的银发夫妻。女士的裙摆旋出饱满的圆弧,先生托举时手臂稳如磐石。音乐结束时两人相视一笑,那种默契,怕是要用半辈子光阴才能淬炼出来。
比才艺更珍贵的热乎气儿
候场区俨然成了临时交流站。唱美声的大姐在教年轻人开嗓诀窍,玩摇滚的乐队主动把效果器借给民谣歌手。有个梳羊角辫的小女孩挨个给表演者送矿泉水,说是妈妈教的,“台上紧张喝口水会好些”。
评委点评也透着浓浓的人情味。听到有个姑娘把《茉莉花》唱跑了调,评委先夸她嗓音条件好,才婉转提醒:“要是把‘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第二个字稍微收着点,味道就更足了。”姑娘红着脸点头,台下却响起鼓励的掌声。
这些年在辛集海选场子来来往往的节目,早就不止是吹拉弹唱。有人带来用废旧轮胎改造的雕塑,有人展示用玉米皮编织的手工艺品。最特别的要数那位做糖人的老师傅,熬糖、吹气、塑形,眨眼功夫就变出只振翅欲飞的凤凰。孩子们围在摊前舍不得走,这场景让人恍惚觉得,某些快要失传的老手艺,正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暮色渐浓时,当天最后一位选手抱着古筝登台。一曲《渔舟唱晚》流淌而出,窗外恰好亮起万家灯火。工作人员轻手轻脚地收拾器材,观众席仍有人闭着眼打拍子。或许明天这些参赛者又要回到各自岗位,但此刻在辛集选拔活动现场,所有人都真切地触摸到了生活里闪着光的那些部分。
散场时遇见开头那位碎花裙阿姨,她正小心地把号码牌收进手提包。“选没选上都不打紧,”她拍拍我的胳膊,“站上这个台子,就算对得起这些年的喜欢。”身后文化中心的灯牌在夜色里亮着暖黄的光,照得每个人眼底都亮晶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