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同城约初中生100元,保定同城学生约见百元
最近在本地论坛里闲逛,总能看到类似这样的信息:"保定同城约初中生100元"。第一次刷到的时候,我愣了半天,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是家教?还是别的什么?心里总觉得有点不对劲。
刚好有个朋友在保定做社工,周末约着吃饭就聊起这个事。他放下筷子,叹了口气说这事儿他们关注很久了。有些孩子确实会为了零花钱接这种活,帮人排队买网红奶茶,或者代写作业什么的。但问题在于,这些模糊的约见信息背后,很难分清到底是单纯的帮忙,还是别有用心。
藏在百元背后的隐患
朋友讲了个真实案例。上个月他们介入过一个情况,有个初二男生通过这样的约见信息,帮人代打游戏赚零花钱。开始确实是正经玩游戏,后来对方慢慢提出些过分要求,比如半夜出门、去陌生地方见面。幸好孩子妈妈及时发现聊天记录,才避免了可能发生的危险。
这事儿让我想起自家上初中的表弟。现在的中学生,哪个不想自己有点零花钱?买本漫画、吃个汉堡,不好意思总向爸妈伸手。可社会上的人利用这种心理,用"保定同城学生约见百元"这样的由头接近孩子,想想就让人后背发凉。
其实仔细想想,这种模糊的约见信息最可怕的地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说是辅导功课,结果可能把人带偏;说是简单帮忙,最后可能越界。成年人之间你情我愿的交易倒也罢了,但初中生这个年纪,判断力还没完全成熟,太容易被人带偏。
我在想,为什么这样的信息能一直存在?或许是因为它游走在灰色地带。你说它违法吧,又不完全是;你说它正常吧,总觉得哪里怪怪的。但这种暧昧不清的状态,恰恰是最危险的。
后来我又问了当老师的朋友。她说现在学校里确实会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但这类信息像打地鼠一样,封了一个又冒出来一个。关键还是得让孩子们明白,有些钱不能赚,有些约不能赴。
说起来,这一百块钱能做什么呢?也就是两杯奶茶的钱,或者一场电影票。但为了这点钱去冒未知的风险,实在不值得。可这个年纪的孩子,往往考虑不到那么长远。
现在再看到"保定同城约初中生100元"这样的信息,我都会多留个心眼。也许我们该做的,不只是屏蔽这些信息,更要让孩子懂得,任何时候都要把自己的安全放在第一位。毕竟,有些经历一旦发生,就再也回不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