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类似事件回顾
最近有个事儿在洪江当地传得挺热闹,说是有个初中生,靠着叁小时电话就赚了五百块。这事儿听着新鲜,让我想起前两年在邻县发生的类似情况。
说实话,刚听说这事儿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现在的中学生都这么能耐了?叁小时电话抵得上不少人小半个月工资。后来仔细打听才知道,这孩子是帮外地公司做了个方言翻译的活儿。公司急着要和当地老人沟通,正好这孩子从小跟爷爷奶奶说方言,普通话说得也溜,就这么接上了头。
这事儿让我想起之前那个类似的
前年隔壁县不也有个类似的事儿么?有个高中生帮考古队翻译当地方言,一天挣了叁百块。那时候大家也觉得稀奇,现在想想,这种用方言能力赚钱的事儿,在咱们这儿还真不是头一回了。
要说现在这些孩子,确实比我们那会儿机灵。我邻居家孩子前几天还跟我说,他们班上有个同学,周末帮人调试智能音箱,就因为这音箱听不懂我们这儿的本地话。您说现在这科技产物,是不是也得入乡随俗?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洪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儿,背后其实反映了个现象。现在很多公司都想开发下沉市场,可普通话在咱们这儿普及得还不够,这才让这些会方言的年轻人有了用武之地。
我姑妈前两天还念叨,说她去城里医院看病,医生说的那些专业术语她听不明白,最后还是她上初中的孙女在电话里帮着翻译了半天。您看,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吗?
这种用地方话赚钱的门道,以前可真没想到。现在年轻人脑子活,能把平时看似平常的技能变成真金白银。不过也有人担心,这样会不会影响学习?要我说啊,只要把握住度,偶尔做做也挺好,既能锻炼能力,又能赚点零花钱。
说到这个洪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事儿,我倒觉得挺有意思。现在不是总说要发挥个人特长吗?这孩子的特长正好派上用场,既帮了别人忙,自己也得了实惠。这种事儿,说不定以后会越来越常见呢。
前两天我在菜市场还听见两个摊主在聊这事儿,都说现在让孩子学方言挺重要。以前大家都拼命让孩子说普通话,生怕带口音被人笑话,现在倒好,会说本地话反而成了优势。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临时性的翻译活儿,毕竟不是长久之计。但这些经历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是个不错的锻炼机会。既能接触社会,又能认识到自己平时习以为常的技能其实很有价值。
我侄女现在放学回家,做完作业就跟着她奶奶学本地俗语。问她为啥这么认真,她说保不齐哪天也能像那个洪江初中生一样,靠着这个本事挣点零花钱呢。
这种洪江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新鲜事,说到底反映的是咱们这代人和年轻人对传统技能看法的转变。以前觉得土里土气的东西,现在反而成了香饽饽。时代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说不定哪天咱们觉得稀松平常的东西,在别人眼里就成了宝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