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城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纪实
这几天,禹城的朋友圈被一件事刷屏了——一个初中生,为了打一通叁个小时的电话,竟然花掉了整整八百块钱。这事儿听着就让人心里咯噔一下,八百块,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够买多少本辅导书,吃多少顿午饭了。
我头回听到这事儿,第一反应是:这电话那头得是什么人啊?值当花这么多钱?后来一打听,才知道电话那头不是什么神秘人物,就是孩子在异地工作的爸爸。这孩子叫小磊(化名),爸妈常年在外地打工,他跟着爷爷奶奶在禹城上学,是个典型的留守儿童。
那通不寻常的电话
那天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从小磊断断续续的叙述中,我们大概能拼凑出当时的画面。晚上九点多,小磊做完作业,忽然特别想爸爸。这种想念来得特别凶猛,就像心里有只小猫在抓。他拿起爷爷的老人机,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
电话接通了,爸爸的声音带着疲惫,但听到是儿子,立刻精神起来。父子俩从学习聊到篮球,从爷爷奶奶的身体聊到爸爸工地上的新鲜事。说到动情处,小磊的声音有些哽咽:“爸,我们班小明的爸爸上周回来,带他去吃了肯德基。”
电话那头的爸爸沉默了半晌,然后轻声说:“等爸这个工程结束,也带你去。”
就是这样的对话,让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小磊完全没意识到,他用的不是家里的奥颈贵颈网络电话,而是爷爷手机里所剩无几的话费。直到叁个小时后,手机因为欠费自动关机,他都不知道自己闯了“大祸”。
第二天,爷爷去充话费时才吓了一跳——手机欠费八百多元!查询详单后发现,那晚叁个多小时的通话,全部是通过长途漫游产生的费用。
八百元背后的故事
这事儿在学校传开后,班主任李老师没有简单地批评小磊。她把小磊叫到办公室,耐心地听他讲完了整个经过。“我就是……就是想和爸爸多说会儿话,”小磊低着头,“平时打电话,爷爷奶奶总是催着挂,说长途电话贵。”
李老师后来在家访中了解到,小磊的爷爷那个手机套餐特别老旧,早就该更换了。但老人家用手机就是接打电话,从来不清楚什么套餐、流量这些门道。而小磊的父母,为了省路费,已经快两年没回家了。
“八百块钱,可能是这个家庭一个月的生活费,”李老师叹了口气,“但你能责怪一个想爸爸的孩子吗?又能责怪为了生计奔波在外的父母吗?”
这件事在禹城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事件中显得格外扎心。它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简答——不是孩子不懂事乱花钱,而是留守儿童情感需求与现实条件之间的尖锐矛盾。
电话之后
事情发生后的那个周末,在学校的帮助下,小磊和爸爸妈妈进行了一次视频通话。这次用的是学校的电脑,通过网络,完全免费。视频里,妈妈抹着眼泪说:“傻孩子,想爸爸妈妈了就说话,咱们想聊多久就聊多久。”
小磊的爸爸在视频那头红着眼睛,半天才憋出一句话:“爸下个月就回去看你,以后咱们每周都视频。”
学校也趁热打铁,组织老师们统计了班里有类似情况的学生,专门开放了计算机教室,让孩子们在固定时间能与在外工作的父母视频聊天。同时还联系了通讯公司,为这些家庭更新了更适合的通信套餐。
如今在禹城,这件学生高价通话叁小时纪实已经慢慢沉淀下来,但它留给人们的思考还在继续。每个孩子都需要情感的出口,而如何为他们搭建起既经济又温情的沟通桥梁,似乎还需要更多人来共同想办法。
小磊的爷爷现在逢人就说:“得学习啊,连手机套餐都得学,不然真跟不上时代了。”而小磊的书包里,多了一张爸爸新寄来的照片,照片背后写着一行字:“儿子,爸爸想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