栖霞海选场子,栖霞精选活动现场
沿着导航拐进一条不算太宽的老街,远远就听见一阵阵热闹的人声。走近了才看清,那个传说中的栖霞海选场子就设在老电影院改造的活动中心里。
门口已经围了不少人,有来参赛的年轻面孔,也有凑热闹的街坊。空气里飘着点心铺子刚出炉的烤饼香气,混着夏末的青草味儿,倒衬得这场面格外生活化。
一场接地气的才艺秀
推开门走进现场,和想象中正儿八经的舞台不太一样。场地不大,观众席就是十几排折迭椅,坐满了交头接耳的邻居们。舞台背景简单挂着“栖霞精选活动现场”几个字,灯光倒是打得挺亮堂。
这会儿正在表演的是个穿校服的小姑娘,抱着把比她胳膊还长的琵琶,弹的是《金蛇狂舞》。说真的,我没想到能在这种社区活动里听到这么专业的演奏。琴声又急又密,像夏天的暴雨噼里啪啦砸在水泥地上,听得人心里直发颤。
旁边的大妈凑过来小声说:“这是老张家的孙女,学了八年了。”她那语气里的骄傲劲儿,仿佛在说自己亲孙女似的。这种街坊邻里之间的熟络,让整个选拔少了些比赛的火药味,多了点社区联欢的亲切感。
接下来是个中年大叔,唱了首《故乡的云》。调子起高了,副歌部分明显有点吃力,脸都憋红了。观众倒是很给面子,掌声特别热烈。还有人喊:“老王,唱得好!”这种包容的氛围,让人心里暖暖的。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社区活动没抱太大期待,觉得可能就是街坊们自娱自乐。但看下来才发现,藏龙卧虎的人还真不少。栖霞海选场子这个平台,确实把社区里那些平时不显山不露水的能人都给挖出来了。
让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个二十出头的小伙子,带着他自编的街舞来了。音乐响起时,台下的大爷大妈们都瞪大了眼睛——估计是头一回在现场看这种表演。他跳得确实好,动作干净利落,每个节拍都卡得准准的。
最妙的是,他还在传统街舞里加了点中国风的动作,比如那个云手接托马斯全旋,衔接得特别自然。这种本土化的创新,反而让他的表演有了独特的味道。台下的反应也从最初的惊讶变成了欣赏,好几个大爷都跟着节奏点头打拍子。
其实想想,所谓的艺术不就是需要这样吗?既要接地气,又得有点新意。栖霞精选活动现场的魅力就在这儿——它不设太多条条框框,给每个人都留出了展示的空间。
活动的组织者是个瘦高个儿的中年人,一直在台下忙碌着。我趁机和他聊了两句,他说:“我们搞这个不是为了选拔明星,就是想让街坊邻里有个展示才艺的地方。”他指了指台上正在准备的下一个选手,“你看,连八十岁的李奶奶都来唱评剧了。”
正说着,李奶奶就上台了。银发梳理得整整齐齐,穿着件墨绿色的缎面旗袍,往台中央一站,那气场一下子就出来了。她唱的是《花为媒》选段,虽然声音有点颤,但韵味十足,每一个眼神、每一个手势都透着老艺术家的范儿。
台下的观众听得如痴如醉,特别是那些上了年纪的,都在小声跟着哼唱。这一刻,舞台仿佛不再是舞台,而是变成了社区的记忆载体,承载着几代人的共同回忆。
活动从下午两点一直进行到傍晚,西斜的阳光从老式窗户洒进来,在舞台上拉出长长的光影。最后一位选手是附近理发店的小哥,抱着吉他弹唱了自己写的民谣,歌词写的都是这条老街的故事。
“巷口的梧桐又黄了叶子,王阿姨的包子铺冒着热气...”简单的歌词,却唱出了生活最本真的模样。观众安静地听着,有人轻轻跟着摇晃身体,这一刻,整个栖霞海选场子都沉浸在一种温暖的情绪里。
走出活动中心时,天已经擦黑了。回头望去,那栋老建筑在暮色中亮着温暖的灯光,像这个社区跳动的心脏。我想,这样的栖霞精选活动之所以打动人心,大概就是因为它真实地呈现了生活的样子——平凡,却充满意想不到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