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火车站附近站街,辉县火车站旁街景
路过辉县火车站的时候,我总爱在出站口那条老街晃悠。这儿和别处的小车站没什么两样,永远飘着烤红薯和油炸糕的混合香气。叁轮车夫靠在车座上打盹,听见拉杆箱轮子声才懒洋洋抬头喊一句"坐车不"。
要说这辉县火车站附近站街的景象啊,最有意思的要数傍晚时分。卖糖炒栗子的老陈总会准时出现在邮局拐角,铁铲和铁锅碰撞的声音能传半条街。刚下火车的人群像潮水般涌出来,有的直奔小吃摊要碗热馄饨,有的站在路边眯着眼找出租车。有个穿校服的男孩每次都蹲在报刊亭边上,等着接从省城回来的父亲——我见过他们父子相见时,那个父亲总会从编织袋里掏出一盒城里的鸡蛋糕。
街角烟火气
再往前走到建设路口,景象就完全不同了。这里算是辉县火车站旁街景里最鲜活的部分:修鞋匠老赵的摊子支在梧桐树下,五只虎皮鹦鹉在笼子里跳来跳去;裁缝铺的王阿姨总是边踩缝纫机边和客人唠家常,说儿子在南方打工叁年没回家了。最让我惦记的是李记卤味店的橱窗,那口老卤锅昼夜不停地咕嘟着,隔着半条街就能闻到八角茴香的香味。
记得去年冬至那天特别冷,我在李记店里遇见个等车的大爷。他捧着热腾腾的卤煮说,每次回乡都要在这儿吃一碗,味道和四十年前他离家时母亲做的一模一样。这话让我恍惚了好久——原来这条看似普通的街道,藏着这么多人的念想。
开小卖部的张叔有句口头禅:"咱这地方啊,留不住人但留得住记忆。"他柜台后面那面墙上,贴满了旅客寄存的车票。有人把订婚喜糖存在他这儿,说等未婚妻下次回来就取;有人把冬天的棉衣塞在柜子里,仿佛这样就有了再回来的理由。这些零零碎碎的故事,拼凑出辉县火车站附近站街最真实的模样。
春天杨絮纷飞的时候,整条街都毛茸茸的。清洁工老周边扫边念叨,说这些杨絮和他二十年前刚来工作时一样烦人。但奇怪的是,今年他突然不抱怨了——原来他女儿考去了北京的大学,他说现在看见杨絮,就像看见闺女寄回来的明信片。
夜幕降临时,辉县火车站旁街景又换了个调子。红灯笼一盏盏亮起来,网吧的霓虹灯牌映在积水里,晚班车进站的汽笛声惊起一群麻雀。卖烧烤的摊主熟稔地翻动着肉串,油滴在炭火上滋滋作响。偶尔有恋人在站前广场告别,影子在路灯下拉得老长。
其实想想,这条街就像个不会停歇的转盘。人们来了又走,故事却层层迭迭地沉淀在青石板缝里。卖早餐的刘婶说得实在:"别看都是过客,可每个人都在咱这儿留下点儿热气儿。"这话让我突然明白,为什么这条总被说是"临时"的街道,却有着最恒久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