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浦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深处150元的温情

发布时间:2025-11-03 09:15:14 来源:原创内容

那盏昏黄的路灯

荔浦小巷子里的爱情,是从一盏昏黄的路灯下开始的。我认识小陈和阿娟那年,他们正在巷子口摆摊卖芋头糕,一辆叁轮车,几张折迭桌,就是全部家当。那时我刚搬到这片老城区,深夜加班回来总能在巷口看见那抹暖光,像夜航人望见的灯塔。

“两份芋头糕,多加点酸豆角。”我成了他们的老主顾。150元的温情就藏在这份吃食里——不是食物的价格,是他们每天设定的营业额目标。小陈有次边翻着芋头糕边说:“每天挣够150块,阿娟就能少接点手工活,早点休息。”铁板上的油花噼里啪啦地响,像在给这句话伴奏。

他们的日子过得仔细。装芋头糕的饭盒是洗了再用的,装调料的罐子是从超市捡的果酱瓶。但阿娟的围裙总是干干净净的,小陈找零钱时会把皱巴巴的纸币抚平。这种在生活夹缝里依然保持的体面,比任何轰轰烈烈的誓言都动人。

有一天收摊时,我看见小陈从车里拿出个塑料盒子。是块小小的奶油蛋糕,上面歪歪扭扭写着“娟”字。“今天是我们摆摊第150天。”他不好意思地解释。阿娟笑得眼睛弯弯的,在路灯下特别好看。我突然明白了,他们的150元目标,攒的不是钱,是看得见的明天。

深秋的雨夜,我路过巷口发现摊子没出。绕到他们租的平房,听见里面传来争吵。“都说了去医院,你这牙拖多久了!”小陈的声音罕见地激动。阿娟小声嘀咕:“检查费就要150,够交半个月电费了……”后来声音低下去,只剩下雨声。

隔了叁天,摊位重新出现。小陈悄悄告诉我,他接了给网吧修电脑的活儿,阿娟终于肯去看牙医。炉子上的芋头糕滋滋作响,他翻动的动作格外轻快。这种在现实压力下依然坚韧的感情,让人想起石缝里长出的草,看着柔弱,其实比什么都顽强。

冬天最冷的时候,我发现摊车上多了个保温箱。“给环卫工准备的热水,”阿娟搓着手解释,“他们凌晨扫街,想喝口热的都没地方。”谁能想到,这两个为自己150元目标精打细算的年轻人,会默默做这样的事。

情人节那天晚上,我照例去买芋头糕。小陈神秘地递过来一份:“今天的不收钱。”打开盒子,芋头糕被煎成了心形。“我们领证了,”阿娟脸红红的,“其实摆摊第一天就想好了,攒够一万五千块就结婚。”我这才反应过来,他们的150元,是百分之一的幸福进度条。

开春后我搬离了那片老城区。上周路过,发现巷口摊位升级成了小铺面,招牌上写着“娟姨芋头糕”。玻璃窗上贴着手写的价目表,最下面一行小字:环卫工免费热水。透过雾气蒙蒙的窗户,能看见阿娟微隆的腹部,和小陈在她身边忙碌的身影。

巷子深处的老路灯还亮着,见证着这段从150元开始的爱情。这世上有太多昂贵的誓言,可真正落地生根的,往往是这些带着烟火气的温暖。就像那碟芋头糕,用料普通,却因为加了真心实意,成了记忆里最难忘的味道。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