儋州大学城喝茶资源群,儋州大学城茶友交流群
这几天在食堂吃饭,总听见隔壁桌的同学小声嘀咕“儋州大学城喝茶资源群”这几个字。起初没太在意,后来发现班上好几个同学手机里都存着群二维码,这才好奇扫了进去。
好家伙,群里可比想象中热闹。早上七点就有人分享新到的凤凰单丛,照片里茶汤金黄透亮,隔着屏幕仿佛都能闻到那股蜜兰香。下午书法社的学姐会固定发起“叁点一刻茶会”,顺手拍两张大益普洱茶饼的自然光照片,配文简单直白:“茶已经醒好了,桌边还留着叁个空位子。”
茶香里的意外收获
说实话,我原以为这只是个普通的约茶群。直到上周叁,生物系的学弟在群里发了条消息:“实验室栽培的乌龙茶苗长新叶了,要不要来看看?”那天下午,我们五六个人围在实验架前,看着那些嫩绿的芽尖在恒温灯下微微发亮。学弟一边记录数据一边念叨:“等这批茶叶能采了,咱们就在天台搞次品鉴会。”
这种突如其来的小惊喜在群里很常见。历史系那位总穿亚麻衬衫的师兄,会在大家讨论正山小种时,突然讲起武夷山桐木关的故事。他说那里做茶的老师傅用手掌试温,光是烟熏的松木就要选用叁年以上的马尾松。这些细节,在课本里根本找不到。
最让我意外的是,上周参加的茶会居然遇见了选修课老师。他拎着个磨得发亮的紫砂壶坐下来,熟练地给我们分茶:“别紧张,在这儿我就是个普通茶友。”那天我们聊茶具包浆,聊不同水温对茶汤的影响,直到夜色渐深才各自回宿舍。
现在我的书架渐渐变了样。原本堆满专业书的位置,现在蹲着几个白瓷盖碗,抽屉里收着茶友们交换的各种茶样。有时熬夜写论文到凌晨,会习惯性地点开群聊看看——总有人和我一样醒着,照片里一杯清茶陪着摊开的笔记本,配文通常是:“第叁稿,求茶气提神。”
昨天收到群主通知,说要在图书馆叁楼活动室办次茶会。消息刚发出来五分钟,报名接龙就排了二十多人。群主私聊我时笑着发语音:“得再去借些椅子了,每次都说简单聚聚,结果人越来越多。”这大概就是儋州大学城茶友交流群的魔力吧,它像棵悄悄生长的茶树,不知不觉间,枝桠已经延展到了校园的各个角落。
窗外又飘起雨丝,手机屏幕忽然亮起。群里美术系的同学发了张速写:雨中的教学楼,窗台边隐约可见几个举着茶杯的身影。画旁边写着两行小字:“儋州大学城喝茶资源群,约茶约成了日常。”我放下手机,开始烧水烫杯——今晚该泡那包同学送的东方美人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