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附近500块钱的爱情,周边百元情感故事
巷子口那家面馆的老板娘昨天又跟我念叨,说西街开理发店的小王师傅最近总是一个人对着手机傻笑。要我说啊,这年头感情的事儿,还真说不准。就像隔壁张大爷总挂在嘴边的那句:“现在花五百块吃顿饭都嫌寒酸,可偏偏有人愿意花五百块买真心。”
上个月在随州城郊的工业园,我遇见了送外卖的李姐。她电瓶车后座总是绑着两杯奶茶,偶尔是城南那家甜品店的提拉米苏。起初我以为是她自己爱喝,后来才听她说,这是给她在电子厂上班的男友带的。“他夜班熬得眼睛通红,喝点甜的心情能好些。”李姐说这话时,正把被雨淋湿的外卖单子一张张抚平。她告诉我,两人最奢侈的约会就是周末去吃顿火锅,人均不超过八十,但男友总会偷偷往她碗里多夹两片肥牛。
夜市灯火里的百元浪漫
解放路夜市亮起灯笼时,总能看到穿工装裤的男孩蹲在套圈摊前,认真瞄准那个毛绒兔子。摊主老周说,这小伙来了叁回,每次预算严格控制在五十块。“昨天他套中了个钥匙扣,高兴得差点把旁边金鱼盆撞翻。”老周擦着汗笑,“要我说啊,现在年轻人谈对象,倒比我们那会儿还计较价钱。”
可计较的不是金额,是那份心意。在随州周边的小县城,五百块钱能做什么?纺织厂女工小芳的答案很实在:够买两件换季衣裳,再添支口红。但她选择用这笔钱给异地恋的男友买了张车票。“他来的那天,我提前两小时就在车站转悠,手里攥着的矿泉水都捂热了。”小芳说着掏出手机,相册里存着他们在随州大桥的合影,背后是黄昏时分的霞光。
这些看似拮据的感情里,藏着最本真的温度。就像菜市场尽头修鞋的老陈,总在收摊时给老伴带支叁块钱的糖葫芦。二十年来,那把竹签子在玻璃罐里堆成了小山。有次我问他为什么不买贵点的礼物,他正往鞋底涂胶水,头也不抬:“她血糖高,就馋这口山楂,买贵的反而舍不得咬。”
如今说起随州附近500块钱的爱情,倒让我想起老街拆迁前那对卖豆腐脑的夫妻。女人找零钱时总多塞颗薄荷糖,男人会在收摊后推着轮椅带她沿河堤散步。有次听见女人抱怨轮椅轱辘响,第二周就见男人给轮轴上了新机油。这世上啊,贵的从来不是礼物,是那份把你放心上的郑重。
暮色渐浓时,我又路过那家面馆。老板娘正在收拾碗筷,突然指着窗外让我看——小王师傅正给女朋友系围巾,姑娘手里捧着热乎乎的烤红薯,白气哈得两人都在笑。玻璃窗上的倒影里,那半个红薯亮晶晶的,像裹了层蜜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