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春新茶论坛,伊春春茶品鉴交流

发布时间:2025-11-06 02:06:17 来源:原创内容

北国的春天总是来得稍晚些,当江南茶山已飘起炒青香,小兴安岭的积雪才刚刚化尽。这时候,伊春的新茶便成了爱茶人翘首以盼的滋味。

说来也巧,上周六我正好赶上了伊春新茶论坛的线下活动。会场设在红松体育馆旁的文化中心,还没进门就闻见若有似无的茶香。几位老茶友站在展板前指点着今年春茶的长势,穿蓝布褂的茶农正把刚炒制的毛尖装进锡罐——那动作轻柔得像在安睡婴儿。

茶汤里的山野气息

坐在我旁边的林场退休工人老张端起玻璃杯,对着光细细地看:"你瞧这茶汤,清亮中带着些许鹅黄,像不像林间晨雾的颜色?"他说的正是伊春春茶品鉴交流环节最动人的部分。当地茶人研发的"红松针"品种,入口竟真带着松林般的清冽,咽下后喉间还留着薄荷似的凉意。

茶艺师小婉现场演示了"低温慢泡法"。她提着八十度的水壶沿杯壁缓缓注水,嫩绿的茶芽在杯中舒展成叁叶一芽的完整形态。"咱们伊春的茶啊,得让它慢慢醒来。"她边说边看腕表计时,那专注劲儿让在场的人都屏住了呼吸。

茶农老陈的摊位前总围着最多人。他家的茶园就在五营国家森林公园边缘,说话时总爱抬手往东南方向指:"那片林子里的茶树,喝的是松针滤过的水,嚼的是富含矿物质的黑土。"他炒茶时坚持用果木炭,说电焙锅会伤着茶的灵气。尝他家的茶,确实能在醇厚中品出野性的山韵。

传统与创新的相遇

论坛最热闹的当属创新茶品体验区。几个年轻人把茶汤调制成鸡尾酒,碧绿的茶液与蓝柑糖浆在雪克壶里分层,竟意外地协调。负责产物研发的小李擦着额角的汗笑:"开始老师傅们直摇头,尝过之后却说想起了年轻时在林场喝的野果茶。"

这样的伊春新茶论坛,既保留着老辈人传承的制茶技艺,又给新想法留出了生长空间。茶学专家王教授在圆桌讨论时特别提到:"我们现在要做的是找到专属伊春的味道记忆,就像武夷山的岩韵、西湖龙井的豆香。"他说话时,窗外恰好掠过几只飞鸟,让人想起茶山上那些在茶树林间蹦跳的松鼠。

茶歇时分,我注意到很多人交换着联系方式。经营茶室的赵女士和民宿老板达成了合作意向,计划推出"茶园研学"项目;电商主播正拉着茶农商量直播细节。这些看似随意的交谈,或许正在编织着伊春茶产业的新图景。

夕阳西下时,论坛在茶香中落下帷幕。有人拎着新买的茶叶匆匆赶路,有人还在茶席前依依不舍。文化中心门口那株暴马丁香开得正盛,花瓣飘进谁的白瓷杯里,倒像是给这杯春茶添了最后的注脚。明年这个时候,不知又会尝到怎样令人惊喜的滋味呢?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