蛟河附近500块钱的爱情,蛟河周边五百元的浪漫故事
这事儿得从去年秋天说起。那天我刚从蛟河客运站走出来,就被个穿红棉袄的大姐拉住了胳膊。
"小伙子住店不?咱家干净又便宜!"她操着浓重的蛟河口音,另一只手还挥舞着宾馆宣传单。我正要拒绝,她却压低声音补了句:"要是寂寞的话,咱这儿还有五百块钱的爱情。"
我当时就愣住了。五百块钱的爱情?这说法可真新鲜。
巷子深处的灯光
跟着大姐拐进客运站后身的小巷,青石板路被踩得锃亮。巷子两边都是些老式居民楼改的小旅馆,招牌上写着"50元住宿""宽带热水"。最里头有家叫"温馨小屋"的,门口挂着串风铃,叮叮当当的。
老板娘是个四十来岁的女人,大家都叫她红姐。她递给我杯热茶:"刚那大姐说话直,你别往心里去。咱这儿就是给路过的人找个伴儿,说说话,吃顿饭。"她搓着手,"五百块,就是吃个饭的价。"
我还是头回听说这种事儿。在蛟河周边,这样的故事好像挺平常的?
小餐馆里的相遇
第二天傍晚,我又溜达到那条巷子。红姐正在店里包饺子,案板噔噔噔响着。"来了?正好,帮我把这盘饺子给斜对面小炒店送去。"
小炒店里有个姑娘在擦桌子,短发,围裙洗得发白。她接过饺子时笑了笑,眼睛弯弯的。后来我才知道她叫小梅,在这条街上打了叁份工。
"你们这儿...真有五百块钱的爱情?"我忍不住问。
小梅擦桌子的手停了一下,扑哧笑了:"你说红姐那儿啊?就是陪外地人说说话,带着在蛟河周边转转。咱这儿来往的多是木材商人、货车司机,他们就是想找个人说说话。"
她说完继续擦桌子,水桶晃动着,映出头顶那盏昏黄的灯。
老张的故事
后来我常去那家小炒店吃饭,认识了跑长途的老张。他每年秋天都来蛟河收松子,总会找红姐介绍个伴儿。
"不是你们想的那样。"老张抿了口白酒,"就是找个本地人陪着说说话,去蛟河周边看看红叶。五百块钱,人家陪你一天,这价公道。"
他给我看手机里的照片,都是和不同的人在蛟河岸边的合影。"我老婆前年没了,孩子在外地。跑车寂寞啊,就想有个人说说话。"
照片里的人都笑着,背后的松花江水哗哗地流。
小梅的梦想
有天晚上收摊后,小梅坐在店门口算账。她要把挣的钱分成六份:爸妈的药钱、弟弟的学费、房租...最后剩下那张五十的,她小心地塞进个铁盒里。
"我在攒钱学美发。"她有点不好意思,"等攒够了,就去长春开店。"
铁盒里已经有不少零钱,最上面是张美发学校的宣传单。她说偶尔也通过红姐接活儿,就是陪人去蛟河周边转转,当临时导游。"反正我对这儿熟,五百块钱,够我攒大半个月了。"
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一直延伸到巷子尽头。
离开蛟河那天
我走的时候又去了趟那条巷子。红姐正在晾床单,小梅在店里拖地,老张的货车刚刚发动。风铃还在叮当响,像在说着什么悄悄话。
现在想想,蛟河附近500块钱的爱情,说的可能就是这种互相取暖的缘分吧。在这蛟河周边,每个人都在为生活奔波,而那五百块钱,买的或许就是片刻的陪伴。这种蛟河附近500块钱的爱情,成了这些小人物相互安慰的方式。
客运站的大喇叭在播发车信息,我回头看了眼那条巷子。阳光正好照在"温馨小屋"的招牌上,亮晶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