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流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北流站前小巷风貌
来北流出差这么多次,还是头一回注意到火车站对面这条小巷子。要不是接我的朋友临时堵在路上,我大概会像其他旅客一样,径直打车离开。可就在等车的半小时里,这条藏在站前广场对面、被两栋旧楼夹着的小巷,像本被遗忘的老相册,突然就闯进了我的视线。
巷口杂货店的老板娘正坐在小板凳上剥豆角,铝盆磕碰的声音和火车的汽笛声混在一起。她身后货架上摆着五颜六色的零食包装,那些牌子在城里超市早就不常见了。有个拖着行李箱的年轻人停在店前,买了瓶矿泉水,顺口问了句:“阿姨,这巷子往里走能通到哪?”老板娘头也不抬:“能通到我嫁过来那年。”这话把年轻人和我都逗笑了。
巷子里的旧时光
往里走几步,水泥路面变成了青石板,踩上去会发出轻微的声响。两侧墙壁爬着青苔,湿漉漉的,像是刚经历过一场晨雨。其实今天并没下雨,大概是常年少见阳光的缘故。墙根处蹲着只花猫,慵懒地瞥我一眼,继续打它的盹。
这巷子不深,却装着半座城的烟火气。修鞋师傅在自家门口摆摊,收音机里咿呀唱着地方戏;裁缝店的模特还穿着九十年代款式的西装;几个老人坐在竹椅上下象棋,棋盘磕在石板上发出清脆声响。我突然觉得,火车站那边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这里的慢节奏,简直像两个平行世界。
最让我驻足的是家竹器店,老师傅正在编竹筐,手指灵活地翻飞。他说他在这巷子里做了四十年竹器,看着火车站从绿皮车时代发展到今天。“以前下车的人都爱来巷子里转转,现在嘛...”他笑笑,没再说下去。但我知道他的意思——如今大家行色匆匆,少有人愿意停下脚步,看看这些站前小巷风貌了。
巷子中段有棵大榕树,树荫下摆着几张塑料凳。卖凉茶的大姐说,这是给等车的人歇脚用的。果然,树下的几个年轻人正翻看着刚买的火车票。他们是从这里抄近道去火车站的,省得绕一大圈。这大概就是本地人才知道的小窍门吧。
站在巷尾回望,火车站的身影在巷口构成一个画框。我突然想起老板娘那句话——这条北流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确实像个时间容器,装着她嫁过来那年的记忆,也装着这座小城不曾褪色的底色。虽然它和崭新的站前广场仅一路之隔,却固执地保留着自己的节奏。
朋友的车终于到了,我快步走出巷子。回头再看时,夕阳正斜斜地照进巷口,把青石板路染成金色。那些熟悉的市声渐渐消失在身后,但我知道,明天这个时候,修鞋师傅的收音机依然会准时响起,下棋的老人还会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而这条北流火车站对面的小巷子,依然会用它自己的方式,迎接每一个愿意驻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