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峪关新茶论坛,嘉峪关茶事交流新平台
前两天路过茶城,正好碰上嘉峪关新茶论坛的茶友聚会。说实话,刚听说这个论坛的时候,我还纳闷呢——咱们这西北边塞,什么时候也兴起茶文化了?
店主人老陈给我泡了杯新到的滇红。茶汤在白瓷杯里漾出琥珀光,他笑着说:"很多人以为嘉峪关只有戈壁滩和古城墙,其实咱们这儿的茶故事,说出来你可能不信。"
当烽火台遇见茶香
老陈扳着指头给我算:从唐代的丝绸之路,到明代的茶马互市,嘉峪关从来都是商旅往来的咽喉要道。"你想想,那些赶着骆驼的商队,在出关前要不要歇脚喝茶?守城的将士,在烽火台上值夜,要不要煮茶提神?"
这话让我想起去年在关城景区看到的复原场景——戍卒的营房里,确实摆着粗陶茶具。虽然不像江南茶席那般精致,但那碗浓茶,陪着多少人在寒夜里望过星空。
现在的嘉峪关新茶论坛,倒像是这种茶缘的延续。只不过从前是在驿站着石桌喝茶,现在是在网络平台交流。有个叫"河西茶客"的网友发帖说,他每周都组织茶友登关城,在墙垛边上摆开便携茶具,"看着祁连山的雪峰喝茶,别有一番滋味"。
说来也巧,就在嘉峪关茶事交流新平台的微信群里,每天都能看到茶友们分享的随手拍——有时是盖碗里浮沉的春茶,有时是夕阳下的天下第一墩。这种古今交汇的感觉,确实挺特别的。
西北人自己的茶味道
可能有人会觉得,西北人喝茶不够讲究。但在论坛里泡久了,我发现这儿有自己的门道。
比如叁伏天喝茯砖,老茶客会教你加两粒红枣;冬天泡普洱,可以扔两片甘草。这些土法子乍看不合茶道,却特别适合本地的水土气候。有个开货车的大哥在论坛留言:"我跑青藏线必带保温壶,泡得浓浓的茯茶。在海拔四千米的地方喝一口,比什么名茶都来得实在。"
嘉峪关新茶论坛最热闹的版块,要数"茶与生活"。这里不谈高深的茶艺,只说寻常日子里的茶事——幼儿园老师分享教孩子认识茶具的趣事,钢厂工人发帖感谢茶友推荐的耐高温茶杯。这种接地气的交流,让茶不再是阳春白雪,而是柴米油盐里的寻常滋味。
上周论坛组织品鉴会,茶桌上既有人均千元的古树普洱,也有菜市场叁十块一斤的茉莉花茶。负责张罗的马大姐说得好:"管它贵贱,喝顺口了就是好茶。"
这种实在劲儿,或许就是嘉峪关茶事交流新平台最吸引人的地方。不像南方某些茶圈那样讲究排场,这儿更看重喝茶时的那份自在。
茶凉了又续,话头转到论坛最近的热帖。有人在讨论要不要设计统一的茶席背景布,印上嘉峪关城楼的剪影。年轻茶友倾向于创新,老茶客觉得多此一举。争来争去没个结果,倒是约好了下月初去悬壁长城办茶会——这场地选得,既考验体力又考验茶艺。
临走时老陈又给我续了杯茶。窗外能望见巍峨的关城,玻璃杯中的茶芽缓缓舒展。忽然觉得,这座被称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古城,正因为这些鲜活的日常茶事,变得愈发可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