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站街快餐约学生,内江学生快餐约伴
老街拐角的灯光
那天晚上路过人民路,老张扯了扯我袖子,下巴往巷子口努了努。“看见没?又换了一拨。”昏黄的路灯下,几个瘦削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校服裤脚沾着泥点。我摸出根烟点上,火光照亮手掌时,忽然想起初中班主任总说咱们内江娃是“江水里泡大的,骨头硬”。可现在有些年轻人的手,好像只愿意端轻巧的饭碗。
摊煎饼的李婶撩起围裙擦手,凑过来压低声音:“王家那小子上个月蹲了叁天,真让他约到个职高的。”她锅里滋啦作响,像极了家长们在办公室急得搓手的声音。我常想,这些孩子究竟在寻找什么?是快钱买新款球鞋的痛快,还是那种被陌生人需要的感觉?
江风裹着花椒香吹过滨江路,烧烤摊主小马把肉串翻得噼啪响。“现在学生精得很,知道穿校服能多要二十。”他抹了把汗,“前两天有个小子忘了换裤子,让人拍了视频发校友群,他妈举着扫帚从甜城大厦追到西门桥。”活脱脱现代版千里走单骑,只是这剧情让人笑不出来。
约伴学习的广告总混在各种讯息里。上次在豆瓣同城看到个帖子:“期末求组队,能熬通宵的来”,底下有人回:“通宵多少钱?”仿佛年轻人之间所有的约定都被标上了价码。图书馆角落确实常有学生凑堆,但桌上摆着的除了复习资料,偶尔还会露出烟盒和啤酒罐。
老城区网吧的网管给我看过收藏的学生证,整整一铁盒。“押我这的,有的是真没钱,有的说放这儿安心。”塑料封皮下青涩的照片望着天花板,那些本该在操场奔跑的少年,现在宁愿缩在电竞椅里等“老板”私信。有回凌晨叁点,有个穿二中校服的男孩蹲在马路牙子哭,说约好的人没来,手机也没电了。
其实能理解孩子们想要什么。新款球鞋、演唱会门票,或者单纯想有人陪着吃顿火锅。但当我看见他们用“内江学生快餐约伴”当暗号时,总觉得心里堵得慌。该绽放的年纪,何必把自己活成速食包装?
昨天在沱江边看见几个学生在拍毕业照,白衬衫被风吹得鼓鼓的。他们互相往对方头上撒花瓣,笑声惊起一群白鹭。那样的画面才配叫青春,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