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去酒店要服务的暗号,津住酒店服务密语
推开门后的那几句话
前台小妹接过身份证,手指在键盘上敲得噼里啪啦,头也没抬地随口问:“先生需要给您介绍一下我们的服务项目吗?”老张心里咯噔一下,表面上却不动声色,摆了摆手:“不用,老规矩就行。”小妹这才抬头看了他一眼,脸上露出个心领神会的笑,利索地办好了手续。
这种“老规矩”,在很多行当里都存在。你说它是暗号吧,它又没摆在明面上;你说它不是吧,懂的人自然就懂。就像去理发店,老主顾往那一坐,不用开口,师傅就知道该推多短,要不要修面。这里面有种默契,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口舌。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会有这种不成文的规矩呢?我想啊,主要还是图个方便和体面。有些事说得太直白,双方都尴尬。不如用几个简单的词,或者一个眼神,彼此心照不宣。这样既达到了目的,又保全了面子,显得很有分寸。
说起这个,我想起朋友老李有回出差住的酒店。晚上想加床被子,打电话给客房部,那边问得特别详细:“先生您是需要羽绒被还是蚕丝被?重量要几斤的?需要我们现在送还是晚点送?”老李被问得哭笑不得,最后只好说:“就要你们平时给客人加的那种就行。”你看,有时候太较真了,反而把简单的事情搞复杂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所谓的“规矩”也得看场合。要是遇到不熟悉的酒店,最好还是按部就班地问清楚。毕竟每个地方的规矩不太一样,你以为的“老规矩”,在别人那儿可能完全是另一码事。万一理解错了,那才真是尴尬。
我认识的一个酒店经理说过,他们培训新员工时,特别强调要听懂客人的弦外之音。比如客人问“附近有什么好玩的”,可能是在打听娱乐场所;问“能不能送点水果”,可能是想试探有没有特殊服务。这些潜台词,新来的伙计要学上好一阵子才能摸透。
话说回来,现在很多酒店都在推行标准化服务,这种需要猜来猜去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好处是规范透明,不会产生误会;坏处嘛,就是少了点人情味。以前住久了成了熟客,前台都能记住你的喜好,现在不管住多少次,流程都一样,冷冰冰的。
其实我觉得,最好的状态是在规范和灵活之间找到平衡。既要有明确的服务标准,又要给员工一定的自主权,让他们能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这样既保证了服务质量,又保留了那份难得的人情味。
记得有次在南方某个小城的民宿,老板看我们淋雨回来,什么都没问就直接煮了姜茶送到房间。这种超出预期的关心,比任何标准服务都让人暖心。所以说,真正的服务不在暗号密语,而在用心。
下次住酒店要是需要什么,不妨直接说出来。毕竟现在都是明码标价,正规服务,用不着拐弯抹角。要是真遇上需要特殊处理的情况,坦诚沟通反而比打哑谜更有效。你们说是不是这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