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桃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火车站后街的小巷
每次路过仙桃火车站,我总会不自觉地朝那条小巷子望上几眼。它就像个沉默的邻居,静静守在喧嚣的车站身后,看着南来北往的旅客匆匆而过。
巷口那家开了二十年的理发店,红白蓝叁色灯筒转得依旧缓慢。老板娘认得这条街上过半的老住户,“剪头发啊?先坐,等我给王大爷修完鬓角。”她总这么招呼生客,仿佛来的都是街坊。巷子窄得很,两旁老房子的阳台几乎要碰在一起,晾衣杆横七竖八地伸出来,挂着的衬衫在微风里轻轻摆动。
巷子里的烟火气
往深处走,空气里飘着饭菜香。下午四点半,李婶准时推开窗,开始择晚上要炒的青菜。“今天的豆角嫩得很!”她朝对门的赵奶奶喊了一嗓子。巷子虽窄,却从不觉压抑——大概是因为这里住着的人,都把日子过得敞亮。
修鞋的老张坐在巷子拐角,工具箱擦得锃亮。他在这摆了十五年摊,见证了多少双匆忙的脚步。“赶火车啊?鞋跟掉了是吧,叁分钟,保证不误车。”他说话时头也不抬,手上的活计却半点不马虎。这条巷子里的人,似乎都有这种本事——在方寸之地,把生活过得妥帖安稳。
我特别喜欢傍晚时分来这里走走。夕阳把巷子染成暖黄色,放学回家的孩子们背着书包追逐打闹,他们的笑声在巷子里回荡。刚下班的年轻人提着顺路买的卤菜快步往家走,那香味啊,能飘出半条街去。
对了,巷尾那棵老槐树,怕是比这条巷子的年纪还大。夏天,树荫下总会聚着下棋的老人;冬天,光秃秃的枝桠上也别有韵味。住叁楼的刘老师说,他小时候就在这棵树下乘凉,现在轮到他带孙子来了。
仙桃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和隔壁火车站后街的小巷其实是相通的。两条巷子像一对老兄弟,守着这片老城区。偶尔会有迷路的旅客误闯进来,东张西望地找出口。住一楼的陈阿姨总会热心地指路:“往前直走,看见红砖楼右拐就是车站。”
其实仔细想想,这条巷子不就是生活的本来模样吗?没有车站里那种来了又走、走了又来的匆忙,只有日复一日的踏实。清晨的豆浆油条香,午后的麻将声,傍晚的炒菜声,夜晚的虫鸣——这些声音织成了巷子独有的节奏。
前两天又去了一趟,发现巷口新开了家奶茶店,明亮的装修在老街上格外显眼。但有趣的是,老板娘很快就和街坊们熟络起来,还会帮邻居暂收快递。你看,时代在变,可这条巷子总能找到自己的方式,把新与旧妥帖地融合在一起。
站在这条火车站后街的小巷里,能同时听见火车进站的汽笛声,和巷子里孩子的嬉笑声。两种声音交织在一起,竟然出奇地和谐。或许这就是生活——既有奔向远方的冲动,也有守护当下的温柔。
天色渐暗,巷子里的灯火次第亮起。我又该继续赶路了,但这条巷子的模样,连同它的声音和气味,会一直留在记忆里某个温暖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