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100块钱附近人微信,相近的滨州百元附近微信好友
百元带来的奇妙连接
这事儿说来也巧。那天下午,我在滨州西区等朋友,闲得发慌就刷着手机。突然看到一个本地群聊里,有人提了句“滨州100块钱附近人微信”,我当时就乐了。心想,这100块钱还能和附近的人扯上关系?难道是某种暗号?好奇心一下就被勾了起来。
反正等着也是等着,我索性试着在搜索框里输了类似的关键词。你猜怎么着?还真跳出几个附近的群组,名字都挺有意思的,什么“滨州百元拼饭群”、“百元线下活动小分队”。我加了个看起来最活跃的,进去后发现里面居然有叁百多人。
群主是个爽快人,看我刚进来,就主动介绍了这个群的来历。原来最早就是几个住在同个小区、但从来不认识的年轻人,有天在楼下便利店碰上了,聊起来发现大家都想找点附近的人一起组织些小活动——比如拼个火锅啊,组团去新开的羽毛球馆啊,或者周末约着去黄河楼逛逛。为了方便联系,就建了这个群,因为最初的活动经费大概都是每人出个百来块,所以名字里就带了“百元”俩字。
我正看着群公告,手机就弹出一条消息:“今晚六点,万达叁楼那家新开的烤鱼店,还差两人,人均大概90-110,有空的扣1”。我犹豫了叁秒钟,想着反正晚上也没安排,就回了个1。说实话,点击发送那刻,心里还挺忐忑的,毕竟要和一群陌生人吃饭。
从线上到线下的百元体验
到了烤鱼店,我按照群里说的位置找过去,已经有五个人坐在那儿了。让我意外的是,大家一点都不生分,见面就自然地聊了起来。坐在我旁边的是个戴眼镜的小伙子,他说自己刚调来滨州工作两个月,通过这个滨州百元附近微信好友群,已经认识了十几个人了。“比一个人点外卖强多了”,他笑着说。
那顿饭吃得很是热闹。我们六个人,点了两大份烤鱼,加上几个小菜,最后础础下来,每人刚好98块。这价格,比一个人来吃划算多了,关键是气氛完全不同。我们聊着滨州哪里好玩,哪家店实惠,谁那儿有闲置的健身卡可以转让。坐在我对面的大姐,居然就住我隔壁小区,还说下次可以一起拼车上班。
自那以后,我开始更留意这个群里的消息。发现这群人挺会找乐子的——上周组织了去秦皇河湿地公园的骑行,每人租车加买水花了不到50;前天晚上还有人发起电影票团购,硬是把原价打到了七折。这些活动花钱都不多,却让周末变得有意思起来。
最让我感触的是,这种基于地理位置和相似消费观念的连接,特别实在。大家不在乎你做什么工作、赚多少钱,就是简单地想找些附近的人,一起做点有意思又不贵的事儿。比起那些泛泛的社交软件,这种“滨州100块钱附近人微信”群反而更真实、更有温度。
现在,我也成了群里的活跃分子,上周还发起了一次剪纸体验活动,找了位群里会手艺的阿姨教大家,每人就收了材料费。那天来了八个人,从二十岁到五十岁都有,一边剪纸一边聊天,其乐融融。结束时大家都说,这种活动应该多搞点。
回过头想想,生活中很多有趣的连接,其实就藏在身边。有时候,可能就是通过“滨州百元附近微信好友”这样的契机,把住在同一个城市却素未谋面的人们聚在了一起。花的钱不多,收获的却是用钱买不到的温暖和陪伴。这大概就是现代都市生活里,一种小而确定的幸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