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度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平度火车站后巷风情
平度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藏着这座小城最真实的模样。每次路过那里,我都忍不住放慢脚步,仿佛穿过一道无形的门,从喧嚣的现代交通枢纽,一步踏进了缓慢流淌的旧时光里。
巷口总飘着些勾人的香味。一个推着小车卖烤地瓜的大爷,像是长在那里似的,炭火盆里煨着的红薯,表皮沁出粘稠的糖汁,掰开来是金灿灿、热腾腾的瓤儿。旁边支着个简易裁缝摊,老阿姨踩着缝纫机,哒哒哒的声音混着烤地瓜的甜香,怪和谐的。火车站广场上是行色匆匆的旅客,忙着赶路;可一进这巷子,时间好像立刻就慢了下来,人们不慌不忙的,做着自己的小营生,过着自家的小日子。
声音与光影的交织
往深处走,声音就丰富起来了。二八大杠自行车的铃铛叮铃铃响过,送完孙子上学的大爷慢悠悠地骑着车回来;几家老式剃头铺里,老师傅和熟客拉着家常,电推子的嗡嗡声成了背景音;还有不知从哪家窗户里飘出来的戏曲声,咿咿呀呀的,听不真切唱词,但那韵味儿,却丝丝缕缕地浸在空气里。阳光在这里也变得不一样,它被两侧屋檐切割成狭长的一条,光柱里看得见浮尘跳舞,明暗交界处,晾晒的衣物随风轻轻摆动,投下晃动的影子。
我常想,这条平度火车站后巷风情,它的魅力究竟在哪呢?或许,就在于这份不加修饰的生活感吧。这里没有为了迎合谁而刻意打扮,一切都保持着它最本初、最实用的样子。墙皮有些剥落了,露出里面砖头的颜色;电线在头顶交织成网;谁家窗台上摆着几盆不怕冻的蒜苗和葱……这些东西单独看,或许显得有些杂乱,可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了一种粗粝而温暖的生机。
巷子里的人也特别。他们似乎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十分好奇,更专注于自己手头的那点事。开杂货铺的老板娘能清楚地记得老街坊常买的酱油牌子;修鞋匠一边粘着鞋底,一边能和路过的人聊上半天。这种人情味儿,是你在宽阔马路和大型商场里很难感受到的。它具体,温热,带着烟火气。
有一次,我看见一个明显是刚下火车的外地年轻人,拖着行李箱,一脸迷茫地站在巷口张望。杂货铺的老板娘瞧见了,隔着老远就喊:“小伙子,找地方吧?往前走,第叁个路口右拐,有家客栈!”年轻人道了谢,脸上的茫然瞬间消散了。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条巷子不只是附近居民的,它也是这座小城对外展示的第一个,或许也是最真实的一个表情。
当然,这里也在悄悄变化。偶尔能看到一两家新开的、风格略显清新的咖啡馆,混在一众老铺子中间,像是个羞涩的新邻居。年轻人的身影也多了起来,他们举着手机,似乎是想把这种新旧交织的景象记录下来。变与不变,在这里达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天色渐晚,巷子里亮起零零星星的灯火,不是那种明亮的白光,而是昏黄的、温暖的光。家家户户开始准备晚饭,炒菜的滋啦声和饭菜的香气从窗口飘出,交织成最朴素的家的信号。我转身往火车站的方向走,身后的平度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渐渐隐入暮色,但那份独特的氛围感,却久久地留在了心里。它就像一本摊开的、活生生的地方志,记录着平常岁月里的安稳与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