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尔果斯初中生500元3小时通话,边境学生叁小时电话费五百元
你有没有算过,自己一个月电话费要花多少钱?前两天在霍尔果斯工作的表哥跟我视频,说起他邻居家刚上初二的儿子,一个月光是给同学打电话就花了五百多块,通话时长将近叁个小时。听到这个数,我手机差点没拿稳——现在初中生的零花钱都这么豪横了吗?
那通跨越边境线的电话
表哥说的这个男孩叫小磊,父母常年在哈萨克斯坦做外贸。从霍尔果斯到阿拉木图,直线距离不算远,可疫情那几年,一家人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小磊平时住校,周末回爷爷奶奶家。老人不太会用智能设备,视频通话都得邻居帮忙操作。
那五百块钱的话费,主要是打给在阿拉木图上学的发小阿依江。两个孩子从小在霍尔果斯一起长大,后来阿依江跟着父母回了哈萨克斯坦。小磊用的是普通套餐,国际长途每分钟两块多,俩人每次一聊就是个把小时。说到这儿,表哥叹了口气:“这孩子平时挺节省的,就是打电话特别舍得。他说听着好朋友讲那边的事儿,就像自己也在那边生活似的。”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家里装第一部电话的情景。那时候还要跑邮局排队申请,初装费就要叁千多。母亲当时心疼得直撇嘴,但装好后第一个星期,她几乎把亲戚家的电话打了个遍,就为了说一句“咱家也装电话了”。从摇把子电话到智能手机,通讯方式变了又变,可那份想要听见亲人声音的急切,好像从来没变过。
藏在通话记录里的牵挂
后来我特意去问了小磊的班主任李老师。她说像小磊这样的情况班里还有几个,这些孩子有个共同特点——电话手表总是戴在手上。有的孩子甚至会计算时差,等到父母那边忙完工作才拨过去。“有次课间我看见小磊对着电话手表发呆,上面显示上次通话是37天前。”李老师说这话时,窗外正好响起下课铃声。
霍尔果斯初中生500元3小时通话这件事,乍听觉得孩子不懂事乱花钱,可细想又让人心里发酸。边境城市里,多少家庭过着“跨国”生活。大人在口岸这边摆摊,孩子在国门那边上学;或者像小磊家这样,亲人分散在不同国家。五百块钱对初中生来说不是小数目,可如果用这些钱能买来叁个小时的陪伴,在孩子眼里或许特别值得。
记得有回小磊在作文里写:“电话接通时能听见阿拉木图的风声,和霍尔果斯的风声不太一样。”语文老师在这句话下面画了条波浪线,旁边批注“观察细腻”。其实孩子哪里是在观察风,分明是在收集所有与亲人有关的细节。
如今口岸全面恢复通关,小磊父母回来的次数多了些。但生意刚走上正轨,还是忙得脚不沾地。上次见面时小磊告诉我,他现在改用了更便宜的语音套餐,但和阿依江的视频通话却变少了。“好像知道很快就能见面,反而没那么多急着要说的话了。”他说这话时摆弄着新买的手机,屏幕上贴着哈萨克斯坦的传统图案贴纸。
边境学生叁小时电话费五百元的故事,或许正在很多地方悄悄发生。科技让相隔千里的人声息相闻,可真正珍贵的,永远是通话结束后,心里那份踏实的温暖。就像小磊现在偶尔还会给阿依江打电话,不过更多是约着假期在霍尔果斯见面——到时候,他们终于可以放下手机,好好说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