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化男生和女生一起差差,通化学子互助共成长
通化的冬天总是来得特别早,教学楼外的梧桐树上还挂着几片倔强的叶子,教室里已经飘起了暖气的温度。坐在我前排的小陈转过头来,把数学练习册往我桌上一摊:"这道题我算了叁遍,每次答案都不一样。"坐在他旁边的李婷也凑过来,歪着头看了看题目:"我看看...诶,你们的方法好像都不太对。"
这样的场景在我们班再普通不过了。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班上的男生女生都习惯了这样互相请教、一起琢磨的学习方式。记得刚开学那会儿可不是这样,男生们扎堆讨论游戏,女生们围在一起聊明星,就像两条平行线,永远没有交集。
打破隔阂的契机
转变发生在上个月的月考后。物理老师把班级按成绩高低分了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小组必须男女搭配。刚开始大家还挺别扭的,讨论问题时都低着头,说话声音小得像蚊子叫。但难题可不等人,为了解出那些烧脑的题目,我们不得不开始真正地交流。
慢慢地,我们发现男女生的思维方式确实不太一样。比如解数学题,男生喜欢直奔主题,女生则更注重步骤的完整性;写作文时,女生情感细腻,男生视角独特。这种差异刚开始让人不太适应,但用对了地方,反而成了解决问题的利器。
就拿上周的物理实验来说吧,我们组要测量滑动摩擦系数。男生们忙着组装器材,女生们仔细记录数据,遇到分歧时谁都有发言权。最后我们不仅最快完成实验,还得出了最精确的结果。那一刻,整个小组都欢呼起来,早忘了什么性别界限。
通化学子互助共成长这件事,真的让班级氛围变了好多。以前自习课安静得能听见针掉地上的声音,现在偶尔会有小声讨论,但学习效率反而更高了。班主任说,我们班这次期中考试平均分提高了整整五分,这大概就是团队的力量吧。
不过最让我感触的,是看到性格内向的王明变化。他以前从来不敢问问题,现在会主动去找学习委员张雨讨论题目。虽然说话时还是会脸红,但至少迈出了那一步。而张雨也学会了更耐心的讲解方式,这对她将来想当老师的梦想应该很有帮助。
当然,这种互助学习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候为了解题思路不同,大家也会争得面红耳赤。但奇怪的是,这些争执从来不会影响我们的关系,反而在找到正确答案时,让每个人都更有成就感。
窗外飘起了今年的第一场雪,教室里却暖意融融。我看着同学们叁叁两两讨论问题的身影,突然觉得,也许这就是青春最美好的样子。在通化这座小城里,我们这些少年正在用最纯粹的方式,互相扶持着向前走。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这样的互助精神,相信无论遇到什么难题,我们都能一起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