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品茶上课,百色茶艺学习体验

发布时间:2025-11-03 14:24:27 来源:原创内容

刚推开茶室的门,那股熟悉的茶香就扑鼻而来,像是老朋友的拥抱。今天是我第叁次参加百色品茶上课,还记得第一次来时连茶具都认不全的窘迫样子。

李老师正在整理茶席,她总爱穿那件靛蓝色的棉麻袍子。“来得正好,今天咱们泡凤凰单丛。”她拈起一小撮乌润的茶叶,叶片蜷曲着,像在沉睡。我学着她的样子温杯烫盏,热水冲入盖碗的瞬间,一股蜜兰香倏地窜起——真是奇妙,干茶时几乎闻不到的香气,遇水后竟绽放得如此热烈。

茶叶会说话

“别急着喝,先看茶汤。”李老师轻声提醒。橙黄的茶汤在白瓷杯中微微晃动,透亮得像琥珀。我想起第一次百色茶艺学习体验时,她让我们轮流闻同一泡茶,每个人说出的味道都不一样,有人说是桂花香,有人说是杏仁味。原来茶叶也会用不同的语言和人交流。

隔壁座的张姐今天特别兴奋,她刚学会怎么用盖碗不烫手。“你看啊,”她得意地演示,“拇指中指提碗沿,食指轻压盖钮,这样……”结果话没说完差点打翻,我们都笑了。这种笨拙的亲切感,大概是每个初学者都要经历的。

茶艺老师往公道杯里分茶的动作总是那么稳当。她说这是跟爷爷学的,老人家在乡下喝了一辈子茶,最常说的话是:“茶不过两种姿态——浮与沉;饮茶人不过两种姿势——拿起与放下。”当时觉得太玄乎,现在慢慢咂摸出点味道来了。

在茶香里找到节奏

窗外突然下起雨,雨点敲着芭蕉叶。李老师索性调整了课程,教我们听雨品茶。说来奇怪,同样的茶,在雨声中喝起来确实更清甜些。“这就是境随心转,”她笑道,“你们来百色品茶上课,学的不仅是技法,更是感知。”

记得第二次百色茶艺学习体验时,我总纠结水温、时间这些数字。李老师却说:“规矩是骨架,感受才是血肉。就像现在,雨水带走了燥气,茶汤自然就显得柔顺。”她随手往我的杯里续水,“喝茶最怕较劲,一较劲,茶就苦了。”

坐在对面的退休王伯伯掏出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每款茶的特点。他说打算回家教老伴泡茶,“她总嫌我毛手毛脚,这下可要让她刮目相看。”说得大家都举杯敬他。

第叁泡时茶汤颜色转浅,滋味却愈发绵长。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古人说“茶烟透窗魂生香”,这缕香不只来自茶叶,更来自整个场域的温度——雨声、茶气、笑语,还有掌心杯壁传来的温热。

李老师开始演示如何嗅杯底香。她说这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步骤,其实杯底留下的冷香往往最真实。我学着她的样子把空杯凑近鼻尖,果然闻到一丝清冷的甜,像月夜下的梅林。

雨渐渐停了,阳光透过竹帘洒在茶席上,斑驳晃动。有人提议合影,大家便举着茶杯凑到窗前。照片里每个人都笑得特别放松,可能这就是茶带来的礼物——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里,找到片刻专注的宁静。

收拾茶具时,李老师往我包里塞了包试饮装:“下周我们喝六堡茶,记得带今天学的口感来对比。”我点头,看着茶海上未干的水迹,忽然觉得每次百色品茶上课都像在时间里盖章,留下一个个清香的印记。

走出茶室时天色已晚,街灯初亮。我嘴里还留着那抹蜜兰香,心里盘算着要不要也买套茶具回家练习。手机震动,是茶友群里在讨论今天的课程,张姐发了段自己泡茶的视频,动作已经娴熟多了。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