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附近200元能找到爱情吗
昨天刷朋友圈,看到老同学晒结婚照,底下有人开玩笑问:“你这婚礼花了多少?忻州附近还有200块钱的爱情吗?”我盯着这行字愣了神。200块,现在吃顿火锅都不够,还能找到爱情?
巷子口修鞋的王叔听了直摇头。他摸出皱巴巴的香烟,在铁罐上磕了磕。“九几年那会儿,我跟我家那口子看场电影五毛钱,西街吃碗刀削面八毛,剩下的钱够买条丝巾。”他眯着眼笑,皱纹挤在一起,“现在?两百块够干啥?年轻人看场电影吃个饭,兜里没五百块不敢出门。”
钱和感情到底啥关系
我琢磨着,200块钱在忻州能买什么。两箱牛奶?叁顿外卖?还是商场里那件总在打折的衬衫。可爱情偏偏不是明码标价的东西。表姐前年结婚,姐夫当时穷得叮当响,最浪漫的约会就是带她去云中河畔散步,捡形状特别的石头当礼物。现在他们开了家小店,日子慢慢好起来了。“那时候他兜里就二百块钱,”表姐说,“但愿意全花在我身上。”
这话让我想起隔壁李奶奶。她总坐在院子里的枣树下缝衣服,偶尔会说起六十年前的事。“那时候他赶着毛驴车来接我,怀里揣着攒了半年的粮票,换了两斤喜糖。”她手指摩挲着旧照片,“现在年轻人总说200块钱找不到爱情,可能找的不是爱情,是别的什么吧。”
不过话说回来,现在物价确实不一样了。西餐厅里一份牛排188,电影院两张票快100,打车来回又得几十。要是认真算笔账,200块钱约个会确实紧巴巴的。但这难道意味着,没钱就不配拥有心动了吗?
认识个在忻州做义工的姑娘小杨,她男朋友是支教时认识的。两人最常约会在图书馆,偶尔奢侈一回就去老城区那家开了二十年的面馆。“他第一次请我吃饭就花了28块,”小杨笑得眼睛弯弯,“但记得给我加了个卤蛋。”后来他们用200块钱过了个纪念日——去爬陀罗山看日出,自己带了水和面包,在山顶拍了张合影。
或许问题不该是“附近200元能找到爱情吗”,而是我们还相不相信,在算计之外,还存在更珍贵的东西。就像城中村那对卖早餐的夫妻,每天凌晨叁点起床和面,丈夫总会给妻子留碗最稠的豆浆。他们可能从来没讨论过爱情值多少钱,但那份体贴,比很多贵重礼物都暖心。
夜市渐渐热闹起来,我看着一对对小情侣在摊位前停留。女孩要买发卡,男孩边付钱边笑她总买这些没用的。忽然觉得,讨论200块钱能不能找到爱情,本身就像在问“便宜的东西好不好”。价格是明摆着的,值不值,只有心里知道。
老城墙根下,总有些老人坐在那儿下棋。问起这个话题,他们摆摆手说:“我们那会儿,半袋米就能娶媳妇。”然后继续为一步棋争得面红耳赤。可能每个时代衡量感情的方式不同,但有些东西从来没变——真心实意比银行卡余额更难能可贵。
回家的路上,我又想起修鞋王叔的话。他现在每天收摊都会给老伴带块烤红薯,叁块五毛钱。“比年轻时买的丝巾实在,”他嘿嘿笑着,“暖手,也暖心。”或许这就是答案吧,不在价钱多少,而在那份时时刻刻把你放在心上的心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