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上课喝茶辩辩群,景德镇品茶学习交流群
最近朋友神神秘秘地甩给我一个群名片,名字挺有意思,叫“景德镇上课喝茶辩辩群”。我心想,这组合够新鲜的,上课和喝茶怎么能凑到一块儿?带着几分好奇点了申请,没想到从此打开了一个特别的世界。
刚进群那会儿正赶上晚上八点多,群里热闹得像过年。手机叮叮咚咚响个不停,点开一看,有位自称“陈师傅”的老师正在发语音讲解青花勾线的技法。他说话带着本地口音,慢悠悠的:“这个线条啊,不能急,手腕要松,呼吸要轻……”背景里还能听见细微的瓷器碰撞声,听着真像在工作室里边做活儿边聊天。
茶香里的陶瓷课
这个群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真的把“上课”和“喝茶”完美融合了。老师讲着讲着会突然说:“我先喝口茶,你们也歇歇眼睛。”然后就有人接话,说自己今天泡了正山小种,还有人晒出刚到的浮梁茶。隔着屏幕,仿佛能闻到那股茶香。
有天晚上,群里在讨论釉里红的烧制技巧。一位老师傅说到关键处突然停住,发了一段小视频:他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正不紧不慢地冲泡绿茶。水柱冲进茶杯,茶叶舒展开来。“做瓷和泡茶是一个道理,”他继续说,“火候到了,自然就成了。”这话让我愣了半天,仔细想想还真是那么回事。
在群里待久了,我发现这种轻松的氛围反而让人更容易记住知识。没有严肃的课堂纪律,没有必须交作业的压力,大家就是边喝茶边聊天,不经意间就把手艺的窍门记住了。有时候聊到兴起,凌晨一两点还有人分享自己刚完成的作品,那种对陶瓷纯粹的热爱特别打动人。
这个景德镇品茶学习交流群慢慢成了我每天的牵挂。早晨起床会看看夜里又有什么新讨论,晚上睡前也要刷一下当天的聊天记录。群里从十几岁的学生到七八十岁的老师傅都有,聊的话题从拉坯技巧到茶叶保存方法,五花八门却都离不开“瓷”和“茶”这两个字。
上周群里组织了一次线下小型聚会,我才知道原来好多成员都在景德镇。我们在一个工作室里边喝茶边看老师现场演示修坯,那个下午阳光很好,茶香混着陶土的气息,让人真切地感受到这座瓷都的脉搏。有个大学生说,他加这个群原本只是想了解陶瓷知识,没想到还学会了品茶,现在每次做作业都要泡上一杯。
这种独特的学习方式让人很放松,就像朋友间的闲谈,知识就这样一点点渗透进来。也许正因为少了刻板的教学,多了生活的烟火气,那些对于陶瓷的技艺和道理反而记得更牢。每次打开这个群,看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交流,都会觉得——原来学习和兴趣可以这样自然地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