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火车站后街的小巷
这条小巷子就藏在共青城火车站的背后,老乘客们都知道它。每次拎着行李从出站口出来,我总忍不住往右边瞧。那棵歪脖子老槐树还在,树荫底下就是巷口,窄得连叁轮车都得侧着身子过。
墙根处的青苔比去年又厚了些,沿着墙缝往上爬,像给灰扑扑的砖头镶了道毛边。午后阳光斜斜地切进巷子,把晾衣绳上挂着的衬衫照得透亮,水珠啪嗒啪嗒往下掉,在青石板上溅起细小的光点。谁家窗户里飘出炝锅的香味,混着肥皂和潮湿木头的气味,莫名让人觉得安心。
巷子里的老面孔
修鞋的张师傅还在老地方,鼻梁上架着老花镜,手里锥子穿针引线毫不含糊。他认得我,抬头咧嘴一笑:“回来啦?”旁边水果摊的老板娘正给西瓜洒水,水珠在瓜皮上滚来滚去。“这瓜甜,保熟!”她说着拍了拍圆滚滚的西瓜,那声响听着就痛快。巷子深处传来叮叮当当的敲打声,那是老李在整理他的修车铺,门口永远摆着拆到一半的自行车。
其实这条巷子真没什么特别的,既没有网红店的精致招牌,也谈不上什么历史古迹。可每次走过,脚步总会慢下来。或许是因为这里还留着些旧时光的影子——公共水龙头下接水的铝盆,竹竿上晾晒的碎花被单,还有墙头那只总是睡眼惺忪的狸花猫。
就在昨天,我撞见巷尾那户人家在门口生煤炉。老爷子拿着蒲扇不紧不慢地扇着,青烟袅袅升起,带着熟悉的煤火味。他见我站着看,便招呼说:“现在的年轻人都不认得这个咯。”是啊,火车站前面的大马路越修越宽,高楼一栋栋立起来,只有转到这共青城火车站后面的小巷子,时光才仿佛慢了下来。
傍晚时分,巷子突然热闹起来。下班的人拎着菜匆匆走过,放学的小孩追追打打,自行车铃铛响成一片。那家开了二十年的剃头店里,老师傅正给客人修面,热毛巾敷在脸上,客人发出满足的叹息。而隔壁新开的奶茶店,几个年轻人靠在柜台前等饮料,手机屏幕的光映在年轻的脸上。
站在巷口往回看,夕照把整条火车站后街的小巷染成暖金色。晾晒的衣物在风里轻轻摆动,像彩色的旗子。我突然想起小时候,外婆也是在这样的巷子里喊我回家吃饭。声音穿过七拐八弯的巷道,总能准确找到正在玩泥巴的我。
夜深了,巷子重新安静下来。只有24小时便利店还亮着灯,守夜的大叔在柜台后看电视剧。偶尔有晚归的旅客拖着行李箱走过,轮子压在石板路上发出咕噜咕噜的声响,渐渐消失在巷子深处。而明天一早,卖豆浆油条的小推车又会准时出现在巷口,蒸笼冒出的白气将开启新的忙碌。
这条巷子就像生活的后台,没有站前广场的光鲜亮丽,却藏着最真实的人间烟火。每次穿过这条窄窄的通道,从火车站喧嚣的人流走进这份市井安宁,都像是完成了一次看不见的交接。而我知道,无论外面的世界怎么变,拐进这条巷子,修鞋摊还在,晾衣绳还在,那熟悉的生活气息,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