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附近的人600两个小时,附近的人600两小时
一个寻常的傍晚
老张划拉着手机屏幕,眉头微微皱着。窗外是内江熟悉的街景,霓虹灯刚刚亮起。他手指停在某个界面,嘴里嘀咕着:“内江附近的人600两个小时...这说的啥意思呢?”
刚搬来内江半年的他,对这个城市还带着些许陌生。上周家里水管漏水,他在小区群里问了一圈,有人推荐了个水电工,随口提了句“附近的人600两小时”,老张当时没太在意。直到今天空调不制冷,他才又想起这个说法。
电话拨通后,那边传来爽朗的声音:“师傅,我这儿空调有点问题,听说您...”老张话还没说完,对方就接上了:“是李阿姨介绍的吧?我在您小区附近,大概二十分钟到。”老张愣了下,还没说地址呢。
不仅仅是修空调
来的师傅姓王,四十来岁,工具包挎在肩上,步履匆匆却面带笑容。检测空调时,老张好奇地问:“王师傅,你们这行是不是都按‘内江附近的人600两个小时’这样收费的?”
王师傅边拧螺丝边笑:“您也听说这个了?其实不是死规矩。”他解释说,在内江这样规模的城市,很多手艺人确实会参考这个标准,但具体要看工作难度。“就像今天您这空调,就是小毛病,用不了两小时,收您两百就行了。”
老张挺惊讶,这跟他想象中不太一样。王师傅接着说,这个说法更多是街坊邻居口口相传的参考价,“让大家心里有个数,不至于被坑”。
修好空调,王师傅没收现金,而是让老张扫了码。“现在都这样,明码标价。”老张注意到他的手机壳都磨边了,但收款提示音格外清晰。
社区里的温度
这事过去两周,老张家的门锁出了问题。他第一反应就是翻出王师傅的电话,虽然王师傅不修锁,但他很快推荐了另一位师傅。“我跟他说了您那小区,他说也在那附近干活,价格您放心。”
新来的锁匠果然也很靠谱,完工后闲聊时说:“我们这些在内江做手艺的,基本上都认识。谁擅长什么,大家心里清楚。”他提到,内江不大不小,很多老师傅都是靠着口碑接活,“附近的人600两小时这种说法,其实就是街坊们总结出来的”。
老张忽然明白了什么。他想起在大城市生活的那些年,每次找维修工都像开盲盒,价格不透明,技术也参差不齐。而在内江,这种看似随意的报价方式背后,其实是熟人社会的那种信任。
晚上,老张在小区散步时遇到了王师傅,他正在给邻居检查电路。两人站在路边聊了会儿,王师傅说他在内江做了十几年电工,大部分客户都成了老熟人。“有时候老人家插座坏了,我路过就顺手修了,收什么钱啊。”
老张想起自己父母在老家,也是靠这样的邻里互助解决了很多问题。他忽然觉得,内江这座城市,除了甜城的名声外,还有着这种难得的人情味。
看不见的规则
自从认识了王师傅,老张对内江的生活多了份亲切感。他开始留意到,不只是维修服务,很多本地的小生意都有这种不成文的规矩。
楼下水果店老板娘会给常客留最新鲜的水果;理发店师傅记得每个老顾客偏好的发型;甚至早餐摊的阿姨都会在他加班晚归时,特意留份宵夜。这些细小的默契,构成了内江日常生活的底色。
有天老张和王师傅吃饭时提到这个观察,王师傅抿了口酒,慢悠悠地说:“在内江做手艺,技术好重要,做人更要紧。你说的那个‘内江附近的人600两个小时’,重点不是六百块,而是‘附近的人’。”他解释道,这意味着大家都是街坊邻里,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你,不能只看眼前这一次交易。
老张恍然大悟。原来这个看似简单的说法,背后是本地人处事的原则——既要公平交易,也要顾及情分。
回家路上,老张看着内江的夜景,想起自己刚来时的那种疏离感,现在已经消散了不少。他知道,自己正慢慢融入这座城市的节奏,理解它独特的运行逻辑。
手机响了,是同事发来的消息,问他知不知道哪里能找到靠谱的水电工。老张笑着回复:“我给你个电话,你就说‘附近的人’,他懂的。”放下手机,老张心想,也许再过段时间,他也能成为那个向新朋友介绍内江各种“潜规则”的老住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