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大学城学生有出来活动的吗
最近和朋友聊天,他忽然问我:"你说,南京大学城有学生出来做吗?" 这话听着有点歧义,我俩都笑了。他赶紧补充道:"别误会,我是想问,大学城那些学生课余时间会不会出来活动?比如做做兼职、参加社会实践什么的。"
这个问题还挺有意思的。我上周刚去过仙林大学城,正好可以聊聊见闻。下午四五点钟,地铁站出口人来人往,很多背着双肩包的年轻人。奶茶店里坐着几桌学生在讨论小组作业,声音时高时低,偶尔还能听到他们在商量怎么分配任务。
校园周边的热闹景象
沿着学衡路往前走,路边张贴着不少招聘兼职的海报:家教、展会协助、餐厅服务员...种类真不少。有家咖啡馆的玻璃窗上贴着"招募咖啡师学徒",特别注明"欢迎在校大学生"。我推门进去点了杯拿铁,和店主闲聊了几句。他说经常有学生来应聘,有些是想赚点零花钱,有些纯粹是对咖啡感兴趣。"现在的大学生挺愿意尝试的,"他一边擦杯子一边说,"不过期末考试周就没人来了,都回去复习了。"
往深处想想,大学城学生有出来活动的吗这个问题,其实折射出人们对当代大学生生活状态的好奇。从我观察到的情况看,答案是肯定的。只不过每个人的"出来"方式不太一样。有人选择在图书馆埋头苦读,有人投身社团活动,也有人早早开始接触社会。这让我想起隔壁桌两个女生的对话,一个说这周末要去新街口发问卷,另一个提醒她记得涂防晒霜——南京这天气,站在户外半天就能晒黑一圈。
说到社会实践,不得不提大学城周边的商业生态。餐厅、健身房、培训机构...这些场所都在积极吸纳学生群体。昨天路过一家书店,发现他们在招"读书会助理",要求是"热爱阅读的在校大学生"。这种既能赚钱又能培养兴趣的机会,确实挺吸引人的。
不过话说回来,学生参与校外活动也得把握分寸。我记得上学期在江宁大学城遇见一个男生,他说同时做了叁份兼职,结果期中考试差点挂科。这件事让我思考,如何在学业和社会实践之间找到平衡,可能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课题。
傍晚时分,大学城的美食街开始热闹起来。不少学生打扮的年轻人在摊位前忙碌,问了下才知道,其中好些是创业团队在试水。有个卖章鱼小丸子的男生很健谈,他说他们是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这门"生意"其实是课程实践的一部分。"老师要求我们写市场调研报告,"他翻动着铁板上的丸子,"不如直接来摆个摊,数据更真实。"
这种将课堂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的做法,确实比单纯在教室里听课来得生动。不过我也注意到,不是所有学生都适合创业。对面摊位那个女生就比较沉默,她悄悄告诉我,她更习惯在图书馆看书,这次是被室友拉来帮忙的。"虽然有点累,但学会了怎么和陌生人打交道,"她笑了笑,"也算收获吧。"
夜幕降临,大学城的灯光次第亮起。操场上有人在夜跑,自习室的窗户透出温暖的光。这些年轻的身影在校园与社会之间穿梭,既保持着学生的单纯,又逐渐接触着真实的世界。或许我们不该简单地问"大学城学生有出来活动的吗",而应该关注他们如何在这个过程中成长。
回程的地铁上,我还在想这个问题。车厢里满是刚下课的学生,有的在讨论明天的实验报告,有的在商量周末去哪玩。看着他们朝气蓬勃的样子,我突然觉得,这种在校园与社会之间的穿梭,本身就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像那个卖章鱼小丸子的男生说的:"总要出来试试看,才知道自己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