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深处的150元温情故事
共青城有条不起眼的小巷,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我每天下班都要穿过这条巷子,直到上周叁,巷口突然多了个卖栀子花的老奶奶。五月的风裹着花香,让我忍不住停下脚步。
“姑娘,买串栀子花吧,三块钱。”老人家用布满茧子的手编着花串,身旁立着块纸板——「栀子花 3元/串」。我正掏手机付款,却看见纸板右下角还有行小字:「代写情书 150元/封」。这可就稀奇了,现在谁还花钱请人写情书呢?
纸短情长的旧时光
老奶奶像是看穿我的心思,眯着眼笑了:“巷子那头修车的老陈头,每月都找我替他写信。他媳妇眼睛不好,我就用盲文纸写,他说这样摸着实在。”她说着从竹篮底下抽出张厚卡纸,指尖在凸起的圆点上轻轻划过。“叁十年了,从纸笔写到盲文,从五毛钱写到一百五。他说啊,这钱花得比年轻时看电影还值当。”
我这才注意到巷子深处确实有个修车铺,有个系着围裙的大叔正给自行车补胎。夕阳把他的影子拉得老长,工具箱上还放着个褪色的铁饭盒。老奶奶顺着我的目光说:“他每天都会给媳妇带巷口那家豆花,咸的辣的轮着换,就怕她吃腻。”
说来也怪,自从知道这事,我再路过这条巷子,总觉得空气里飘着比栀子花更甜的东西。有天我特意绕到修车铺前,看见老陈正对着小本子练习盲文针。“得先把想说的话扎出来,王奶奶才能照着绣。”他有点不好意思地搓搓手,“上个月是我们结婚叁十年,我写'下辈子还给你挑豆花里的虾米',她摸着信纸笑了整下午。”
这让我想起现在年轻人动不动就分手的爱情,反倒是在这条旧巷子里,有人愿意花半个月修车收入,就为把几句话变成爱人指尖的温度。
150元的重量
后来我又遇见来买花的快递小哥,他挠着头在纸板前站了很久。“能写'等我攒够首付就娶你'吗?”他从兜里掏出卷钞票,其中不少是五块十块的零钱。“她在电子厂打工,我们两年没见了。”王奶奶收下钱时表情格外郑重,像是接过什么珍贵的东西。
巷子里的猫在墙头打了个滚,我看着小哥跨上电瓶车消失在下个转角,突然觉得这150元比很多天价礼物都沉甸甸的。它要顶着日头送多少快递?要错过多少顿午饭?但当他对象收到那封带着栀子花香的信,会不会也像老陈的媳妇那样,把每道凸起的笔画都摸得温温热热?
其实算下来,在这条小巷子里,150元的爱情已经持续了叁十年。物价从冰棍叁分涨到奶茶叁十,修车摊从补胎两毛变成换胎八十,只有这份心意还保持着最初的模样。老陈有次跟我说:“年轻时觉得牵手就是永远,现在才知道,永远藏在每天给她挑虾米的手指里,藏在每月那封她等着摸的信里。”
如今我依然每天穿过这条巷子,有时会看见王奶奶戴着老花镜在穿针,有时看见老陈在调试车铃——那是他自制的盲铃,好让媳妇听声辨位。巷口的栀子花开了又谢,而那份用150元丈量的深情,还在青石板路上静静流淌。或许真正的爱情从来不需要惊天动地,它就像老陈工具箱里那枚最旧的扳手,早就被岁月的掌心磨出了贴合生命纹路的光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