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阳附近300块钱的爱情,丹阳叁百元的情感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04 23:36:56 来源:原创内容

巷子深处的灯光

丹阳老火车站往南走两条街,拐进那条叫马家巷的胡同,第叁家亮着粉灯泡的理发店就是林姐的店。我第一次走进去纯属偶然——那天下着毛毛雨,我急着找个地方躲雨。门帘一掀,先闻到一股廉价洗发水的香精味,然后才看见坐在沙发上涂指甲的林姐。

“剪头?”她头都没抬。我这才注意到店里根本没理发工具,只有一张掉皮的人造革沙发和嗡嗡作响的旧空调。墙上贴着九十年代港星海报,边角都泛黄卷边了。我尴尬地站着,雨水正从发梢往下滴。“那个...能借地方躲会儿雨吗?”

她终于抬眼看了看我,随手扔过来一条毛巾:“擦擦吧,这天气。”毛巾有股晒太久的糊味。后来我才知道,那条巷子里亮粉灯的都不是真理发店,就像林姐这样的女人,做的也不是理发生意。

叁百块和一碗馄饨

熟客都管她叫林姐,其实她不过叁十出头。有次我加班到深夜路过,看她独自坐在店门口剥毛豆,橘黄路灯把她的影子拉得老长。“还没吃晚饭?”我随口问了句。她抬眼笑了笑:“要不要尝尝我做的馄饨?”

就是那碗馄饨,让她讲起了自己的故事。十八岁跟同村人来丹阳打工,在纺织厂认识了个男的。那人说等她攒够五万块就回家盖房结婚,结果她真攒够了,男人却拿着钱消失了。“现在想想,那时候真傻。”她吹着馄饨的热气,“在厂里一天干十二个小时,袜子都被机器咬破过叁双。”

后来她辗转来到这条巷子,做着这份说不出口的营生。巷子里的姑娘们都知道行情,过夜八百,短钟叁百。但林姐有时会收留些刚入行的小姑娘,教她们怎么保护自己。“别学我,挣够钱就赶紧走。”她总这么对她们说。

雨夜的温暖

去年冬天特别冷,有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蹲在巷口哭。林姐把人领进屋,给煮了姜汤,那姑娘说家里奶奶病了急需用钱。“你先在我这儿住几天,”林姐翻出干净被子,“别做傻事。”那姑娘后来去了上海打工,偶尔还会寄明信片来。

有回我忍不住问:“为什么要帮她们?”林姐正对着小镜子补口红,手停了一下:“看见她们,就像看见当年的自己。”她说这话时,窗外正好有火车经过,轰隆隆的声音盖过了后半句。

现在巷子要拆迁了,粉灯一盏盏熄灭。上周经过时,看见林姐在收拾东西。“准备回老家开个小卖部。”她笑着,眼角的细纹在阳光下特别明显。我突然想起她说过,老家门口的枇杷树该结果了。

巷子尽头最后那盏粉灯还亮着,在初夏的风里微微摇晃。或许每个城市都有这样的角落,藏着说不清的丹阳附近300块钱的爱情,也藏着像林姐这样,把苦日子过得像馄饨汤一样热气腾腾的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