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州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随州辩辩查找附近好友到家
最近和朋友聊天,他突然问我有没有试过在随州用蚕蚕搜附近的人。我愣了一下,这不都是十年前流行的功能了吗?他神秘兮兮地告诉我,现在好多老乡又开始用这个功能找同城好友串门聊天了。
说起来挺奇怪的,现在明明有那么多社交软件,为什么还有人用这么“复古”的方式?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周末晚上打开了久违的蚕蚕。点开附近的人功能,屏幕上跳出来不少头像。有在文化公园散步的阿姨,有在青年路大排档吃烧烤的小伙子,还有个住在白云湖畔的小姐姐在找棋友。
老功能的新发现
我试着给几个距离比较近的人发了消息。没想到晚上九点多,真有人回复了。住在隔壁小区的老王说,他刚搬来随州不久,想找附近的球友打羽毛球。我们约在神农公园的球场见了面,打着球聊着天,才知道他是在外地工作多年回来的随州人。
他边擦汗边说:“用微信附近的人总觉得太正式,蚕蚕反而让人放松。可能是学生时代用惯了,现在重新拾起来,感觉特别亲切。”这话让我深有同感,用蚕蚕查找附近好友到家做客,好像又回到了那个没有太多顾虑的学生时代。
后来我又见了几个蚕蚕上认识的附近朋友。有个开热干面小店的大姐,邀请我们去她家尝地道的随州豆皮。还有个喜欢收藏随州编钟模型的老先生,在他家客厅摆满了各式各样的仿制品。
说实话,刚开始我也担心安全的问题。但慢慢发现,大家都是在个人资料里写明来意,聊天时也都很坦诚。毕竟在随州这样的小城市,说不定聊着聊着就能找到共同认识的人。
记得有一次,我在蚕蚕上认识了个住在舜井大道附近的小伙子。去他家做客时,发现他爷爷居然是我小学老师的邻居。这种奇妙的缘分,是在其他社交软件上很难遇到的。
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了,邻居之间都可能不认识。反倒是通过随州辩辩搜附近的人上门这样的老方法,让我重新找回了那种街坊邻里串门的感觉。周末约着去白云山爬山,或者找个路边摊吃夜宵,都变得简单自然。
当然啦,见面时我都会选择白天在公共场所先碰头,熟悉了再去家里做客。安全意识还是要有的,不过在小城市里,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似乎更近一些。
有时候我在想,为什么这个看似过时的功能还能有生命力?可能是因为蚕蚕承载了很多人的青春记忆,用起来自带一种信任感。而且功能简单直接,没有太多花里胡哨的东西,正好符合现代人偶尔想要慢下来的心情。
现在我隔叁差五还会打开蚕蚕,看看附近有没有新朋友。不一定每次都要见面,有时候就是简单聊几句,知道附近住着什么样的人,在过着什么样的生活,这种感觉就很踏实。
如果你也在随州,不妨试试这个老方法。说不定下一个在蚕蚕上认识的,就是你家对门那个一直没机会打招呼的邻居。在这个手机越来越智能的时代,偶尔用用老方法,反而能找到新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