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门耍女娃,玉门女儿舞
河西走廊的风总是带着沙子的味道,刮过玉门关的土城墙时,会发出呜呜的声响,像是千百年前戍边将士的叹息。可你若是往城里走,拐过几个巷口,却能听见另一种声音——清脆的铃铛声伴着姑娘们的笑声,这就是玉门耍女娃了。
说起这玉门女儿舞啊,还真不是舞台上那种规规矩矩的表演。它野得很,像戈壁滩上倔强的红柳,风越猛,它舞得越欢实。你看那些姑娘,穿着绣花的红袄子,腰间系着一串铜铃,转身时哗啦啦地响,把荒凉的西北都跳出了几分俏皮。
沙地里长出来的舞步
我蹲在土坯房边上,看王家二丫头教小妹妹们耍女娃。她跺脚的动作特别有意思,不是直上直下地跺,而是用脚掌在沙土地上那么一搓一转,扬起细细的烟尘。"这是学骆驼走路呢!"二丫头抹了把汗,"老祖宗说,当年丝绸路上的商队,驼铃就是这么叮当叮当地响。"
有个扎羊角辫的小丫头跳得歪歪扭扭,差点摔个跟头。旁边的大娘哈哈大笑:"急啥?这舞啊,得把脚下的沙子当成绸缎,得滑着走。"说着自己也站起来示范,她年纪虽大,可一动起来,身段软得像风中的麦穗。你说怪不怪,在这片以刚强着称的土地上,偏偏藏着这般柔中带刚的玉门女儿舞。
她们的手臂动作更绝了。时而像在摘枸杞,指尖轻轻一捏;时而又像在扬麦子,手腕那么一抖。每个动作都是从日子里长出来的,带着炊烟的味道,带着劳作的印记。
铃铛声里的千年心事
最打动我的,是她们跳舞时的眼神。不是盯着观众,而是望向远方,像是能穿过戈壁,看见什么我们看不见的东西。跳玉门耍女娃的老人说,这是祖辈传下来的习惯——戍边将士的妻子们,总是这样望着关外,等丈夫归来。
铜铃系在腰上,跳一步响一声。老人们说,这响声能传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也许在某个夕阳西下的时刻,正在跳玉门女儿舞的姑娘们并不知道,她们摇曳的身影,正是一个民族最生动的记忆。
现在有些年轻人去城里学了新式舞蹈,回来嫌这土气。可当他们真正静下心来跳一场,反而会被那种原始的力量打动。这不只是舞蹈,是刻在骨子里的乡愁啊。
黄昏时分,我看见七八个姑娘在晒场上跳玉门耍女娃。夕阳把她们的影子拉得老长,铃铛声和笑声飘得很远。远处是苍凉的戈壁,近处是鲜活的生命,这般对比,竟让人鼻子发酸。
风又起了,卷起细沙轻轻拍打在院墙上。但姑娘们还在跳,仿佛要用欢快的舞步告诉这片土地:无论多么艰苦的生活,都压不垮人们对美的向往。铜铃叮当作响,像是千年前驼铃的回响,又像是写给这片黄土最深情的告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