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私人工作室品茶,宜州茶室雅聚时光
周末清晨,老街转角那家宜州茶室刚刚拉开木门,隔着玻璃就能看见茶艺师擦拭茶盘的身影。推门时铃铛轻响,她抬头冲我一笑:“今天来得正好,刚到的六堡茶带着松烟香呢。”这种熟稔的招呼总让人想起小时候街坊邻里端着搪瓷杯串门的时光。
二楼临窗的座位能看到老街青石板路,紫砂壶里渐渐升腾的水汽模糊了窗外风景。茶艺师小陈是河池本地人,捻起茶则时总会多聊几句:“我们河池的私人工作室最近挺热闹,好多年轻人开始琢磨传统茶席布置,上周还有个姑娘带着自己扎的茶席帘来品茶。”
茶香里的新风景
确实发现这些年河池私人工作室品茶的空间变了不少。以前总觉得喝茶是长辈们的专利,现在工作室里会放着轻音乐,茶架上既摆着老茶头也陈列着冷泡茶。上次遇见个二十出头的茶友,她手机里存着十几家工作室的预约码:“每个主理人选茶的路子都不一样,像在收集不同版本的河池故事。”
小陈往茶海注入热水的手法很轻巧:“其实传统茶室和新兴工作室本质上都在做同样的事——给人留个喘气的角落。只不过私人工作室更随性些,有人直接把茶桌摆在金城江边,听着水声喝茶。”她手腕轻压分出两杯茶汤,“你看这杯六堡,在老茶室喝出的是岁月,在工作室喝到的可能是创意的碰撞。”
窗外走过几个背着画板的年轻人,说说笑笑拐进巷子深处的白墙小楼。小陈说那是美院学生租的工作室,经常飘出茶香和颜料的混合气息。“他们管这叫‘流动茶席’,今天画水彩就配清香型铁观音,画油画反而要喝浓酽的熟普。”这种有趣的搭配让我想起第一次在宜州茶室雅聚时,做陶艺的先生非要让我们摸着还带泥坯味的茶杯喝叁道火岩茶。
茶过叁巡,隔壁桌传来对于茶叶杀青温度的讨论。穿亚麻衫的姑娘正在本子上记录什么,后来才知道她在筹备茶文化民宿。“现在客人不仅关心茶叶产地,更想体验整个茶事场景。我们正在把河池的彩陶、白裤瑶织布和茶席结合起来。”她翻出手机照片,粗陶茶壶旁的手工染布确实别具韵味。
夕阳西斜时,茶室来了位特殊客人——带着外地朋友来体验的本地茶农。他直接从帆布包里掏出几个牛皮纸包:“试试我今年试做的野茶,没按标准工艺走,但山场气息很真。”这种不期而遇的分享让整个空间突然活络起来,有人凑近闻干茶香,有人开始讨论河池不同山头的土壤特性。
走出茶室时路灯刚刚亮起,手里还攥着茶农塞的一小包茶样。回头看亮着暖灯的窗户,忽然觉得这些散落在城市角落的茶空间,就像现代生活的透气孔。无论是传统茶室还是新兴工作室,那份借由茶汤连接人与人的温度,始终在冒着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