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小巷深处150的温情故事

发布时间:2025-11-03 04:45:37 来源:原创内容

黑河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刚进十一月,街道两旁的梧桐树就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我踩着厚厚的落叶,拐进那条熟悉的小巷。巷口那家杂货店的老板娘正往门上挂棉帘子,看见我便扯着嗓子喊:“小陈,又来找老张头修表啊?”

我应了一声,继续往巷子深处走。这条巷子我走了叁年,自从叁年前偶然发现老张头的钟表铺子后,就成了这里的常客。说来也怪,在这智能手机普及的年代,我却对手表情有独钟,而整座黑河城,只有老张头还守着这份古老的手艺。

钟表铺子在巷子中间,门脸不大,玻璃橱窗里摆着几块老式怀表。推开门,铃铛“叮铃”一声,正在工作台前忙碌的老张头头也不抬:“来了?坐会儿,这把活儿马上完。”

一百五十块的缘分

我熟门熟路地在墙边的长凳上坐下,看着老张头那双布满老茧的手在表芯间灵活地穿梭。第一次来这儿,是我那块爷爷留下的上海表不走了,问了好几家修表店,开口就要四五百。抱着最后一线希望找到这条小巷,老张头只收了150块。我还记得他当时的话:“这表芯没问题,就是长时间没保养,收个成本价就行。”

从那以后,我成了这里的常客。不只是修表,更多时候就是坐着看他工作,听他讲这条巷子的故事。老张头在这条巷子住了四十年,见证了黑河的变迁,也见证了这条小巷里的人生百态。

“完工。”老张头把修好的表递给我,眼睛笑成了两条缝,“今天不忙的话,陪我喝杯茶?刚沏的茉莉花,香着呢。”

我欣然应允。就在这时,门上的铃铛又响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太太拎着保温盒进来。“就知道你还没吃饭,”她把保温盒放在工作台上,“猪肉白菜馅的饺子,趁热吃。”

老张头不好意思地搓搓手:“这是李奶奶,住巷子那头。这是小陈,常来修表的小伙子。”

小巷深处的温情

李奶奶笑着和我打招呼,然后自然地拿起抹布擦起了柜台。我看着这一幕,突然觉得这小小的钟表铺子里,有种说不出的温暖。

后来老张头告诉我,李奶奶的老伴五年前去世了,儿女都在外地。两年前她的老座钟坏了,找到老张头这里修理,就这样认识了。“她看我总不好好吃饭,就时不时送点吃的过来。”老张头说这话时,脸上有种难得的温柔。

最让我动容的,是有次看见李奶奶拿着一块旧手表来修。那是块早已过时的女式表,表盘都泛黄了。老张头告诉我,那是李奶奶老伴当年送她的定情信物,其实早就修不好了,但他每次都会仔细“保养”一番,然后告诉她修好了。“让她留着个念想。”他说。

这条小巷子里150的爱情,不是年轻人的轰轰烈烈,而是历经岁月沉淀后的相濡以沫。没有甜言蜜语,只有热腾腾的饺子和修不好的手表里藏着的善意。

天色渐晚,我起身告辞。老张头执意送我出门,站在巷子里,他忽然说:“人啊,就像这表里的齿轮,转着转着就碰上了对的那个齿。”

我回头望去,钟表铺子的灯光在暮色中格外温暖,映照着老张头和李奶奶的身影。这条普普通通的小巷,因为这些人、这些故事,变得不再普通。黑河小巷子里150的爱情,或许就是这般模样——不昂贵,不张扬,却能在寒冬里温暖彼此的人生。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