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品茶教室工作坊,鞍山茶艺学习班
鞍山的冬天总是来得特别早,窗外飘着细雪,我们七八个人围坐在暖烘烘的茶桌前,看着李老师不紧不慢地烫壶温杯。水汽袅袅升起,把整个屋子熏得又暖又香。"这泡是去年秋采的千山红,"她边说边往紫砂壶里投茶,"你们听,干茶落壶的声音,是不是像炒芝麻?"大家凑近细听,果然有细细密密的脆响。
来参加鞍山品茶教室工作坊之前,我以为喝茶就是抓把茶叶扔进杯子冲水。没想到第一堂课,李老师就让我们先闭上眼睛闻香。有人说像烤红薯,有人说像干枣,轮到我的时候,我憋了半天:"像...像小时候奶奶晒的山野菊花。"李老师笑着点头:"每个人的记忆不一样,闻到的味道也不同,这才是喝茶最有趣的地方。"
从烫伤手指开始的茶艺课
记得第一次练习冲泡,我手忙脚乱地把热水洒了一桌子。旁边的大姐赶紧帮我擦,反而安慰说:"我第一次来鞍山茶艺学习班时,直接把盖碗打翻了。"这话让我顿时轻松不少。李老师接过话头:"茶道讲究的是从容,但谁不是从手忙脚乱开始的呢?"她挽起袖子给我们看手腕上淡淡的烫痕,"我这道疤,就是十年前学茶时留下的纪念。"
慢慢掌握了注水的要领,我才发现原来水流可以这么听话。高冲能让茶叶翻滚,低斟可以保持香气,这些看似简单的动作,背后都是功夫。最让我惊讶的是,同样的茶叶,不同人泡出来的味道真的不一样。王姐泡的茶总是特别柔顺,而隔壁张大哥泡的同款茶,却更有力道。李老师说这是"手气",每个人手上的力度、水温的把握,甚至当下的心情,都会融进茶汤里。
我们这群学员也很有意思。有退休的教师,有开面馆的老板娘,还有像我这样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每周叁晚上聚在茶室里,成了雷打不动的约定。上周下大雪,我以为不会有人来了,结果推门进去,发现大家都到了,正在炭炉边烤着手说笑。茶还没喝,心里就先暖了起来。
茶香里的鞍山味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鞍山人,我从来没想过家乡和茶有什么关系。直到在鞍山品茶教室工作坊里,李老师拿出一包本地茶农试种的绿茶。"这是千山脚下的茶园产的,"她颇为自豪地说,"虽然产量不大,但喝着特别亲切。"那杯茶带着淡淡的板栗香,和我们常喝的南方绿茶不太一样,倒真有几分千山岩石的韵味。
现在每次路过烈士山早市,我都会特意去看看卖茶具的摊位。有时候遇上课上学过的紫砂壶,会拿起来端详半天。摊主大哥最近都认识我了:"又来研究茶壶啊?"现在家里阳台被我改成了小小的茶席,周末早晨泡壶茶,能安静地坐上一个小时。邻居阿姨有次在电梯里遇见我,好奇地问:"你家是不是总点沉香?最近每次路过都闻到淡淡的香味。"我笑着回答:"那是茶香。"
上周末表妹来家里做客,我现学现卖给她泡了壶铁观音。她惊讶地说:"哥,你什么时候这么讲究了?"我一边给她演示如何闻香杯,一边想起叁个月前的自己。那时我连绿茶和乌龙茶都分不清,现在居然能品出不同山场的气息了。这大概就是鞍山茶艺学习班带给我的最大改变——不是学会了多少茶知识,而是找到了一种让自己慢下来的方式。
窗外的雪还在下,茶室里的我们正在练习普洱茶的分茶。李老师提醒大家:"注意看汤色,像红酒一样透亮才好。"我小心地把公杯里的茶汤分到每个人的品茗杯里,突然觉得,这暖暖的茶室就像寒冬里的一个小暖炉,而我们都成了传递温暖的人。下周要学绿茶评审,我已经开始期待明前龙井的鲜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