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同城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
一个电话,连接两颗心
前几天,我在同城的一个本地论坛里瞎逛,无意中看到一个帖子,标题挺有意思的,写着:“金坛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我心里咯噔一下,这年头,居然还有这种“业务”?不是直接微信语音,也不是视频通话,而是正儿八经的电话,还明码标价。出于好奇,我点了进去。
发帖的是一个初中生模样的孩子,话语很朴实。他说,自己是一名金坛的初二学生,愿意提供电话陪聊服务,50块钱,可以聊上整整3个小时。帖子里还特别强调,不是骗人,就是想找人说说话,聊聊学习、生活或者任何不开心的事。底下有人留言问,为什么不用免费的社交软件?他回复说,感觉电话里的声音更真实,更像是在和朋友面对面聊天。
这个“金坛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帖子,让我放下了手机,想了很久。现在的孩子们,看起来什么都不缺,手机、平板、电脑,应有尽有。他们可以在一秒钟内联系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人,但有时候,是不是反而找不到一个能安静说上叁小时话的人呢?微信里的消息是碎片化的,一句一句,常常聊着聊着就没了下文。而一个持续的通话,需要耐心,需要倾听,也需要投入真实的情感。
我猜,这位同学可能并不是真的缺这50块钱。那50元,更像是一个小小的门槛,一个认真的承诺。免费的东西,人们往往不太珍惜。而付出了哪怕一点点代价,双方都会更投入一些。他用这种方式,在寻找一个愿意花时间,认真听他讲述世界的“临时伙伴”。这或许也是一种独特的“同城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默契吧。
这让我想起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和好朋友煲电话粥,一聊就是个把小时,被爸妈骂浪费电话费也不在乎。那时候,电话线那头传来的声音,就是我们整个世界。现在沟通太方便了,方便到我们有时候都忘了该怎么好好说话。这个初中生的做法,虽然看起来有点另类,但背后藏着一种对深度交流的渴望。
也许,就在我们金坛,在不同的家庭里,正有着不少这样的孩子。他们外表看起来一切正常,但内心或许积压着不少心事——学业的压力,和同学相处的小摩擦,对未来的迷茫,或者是一些不愿对父母言说的小秘密。他们需要一个出口,一个安全的、能被倾听的树洞。这个“同城学生50元叁小时通话”的模式,恰恰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
我没有去联系那个发帖的初中生,但我真心希望他找到了那个能聊上叁小时的朋友。这件事也提醒了我们这些大人,是不是应该偶尔放下手中的忙碌,主动去问问身边的孩子:“今天过得怎么样?有什么想跟我聊聊的吗?”也许,他们需要的不是什么大道理,也不是昂贵的礼物,仅仅是一段不被打扰的、专注的陪伴时间。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愿意花叁小时听另一个人说话,或者能找到一个人愿意花叁小时听自己说话,都变成了一件有点奢侈的事情。那个简单的“金坛初中生50元3小时电话”的帖子,像一面小小的镜子,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对连接与理解的共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