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密州学生400元两小时通话
这事儿说起来还挺有意思的。前两天我在菜市场碰见邻居张阿姨,她正扯着嗓子跟摊主讨价还价,手里还攥着手机在算账。等她忙活完了,我们一块往家走,她突然叹了口气:"现在这些孩子,打个电话都能花掉我半个月买菜钱。"
我听得云里雾里的,仔细问才知道,她上初二的儿子前天偷拿她手机,跟同学打了叁小时电话,话费账单赫然显示五百块。张阿姨气得直拍大腿:"叁个钟头啊!我跟他爸谈恋爱那会儿,半年都没打过这么长的电话!"
电话两头的世界
说来也巧,没过几天我表姐从密州打来视频,说起她家闺女的事。小姑娘为了跟班长讨论班级汇演,连着两天晚上都煲电话粥,每次至少两小时。表姐查了话费记录,差不多四百块就这么没了。"现在初中生的交流成本真是高得吓人。"表姐在屏幕那头直摇头。
这两个发生在不同城市的故事,让我突然意识到点什么。我们小时候也爱打电话,但顶多十几二十分钟,生怕被家长发现。现在这些孩子,怎么就能对着电话说上好几个钟头呢?
我特意问了几个当老师的朋友。李老师在初中教语文,她说现在学生放学后的"电话社交"特别普遍。"有时候一个班级活动,他们能讨论到深夜。不是当面说不清楚,就是觉得打电话更有氛围。"
藏在电话里的小秘密
后来有个孩子偷偷告诉我,其实电话里不全是正经事。"有时候就是瞎聊,但比发消息有意思。能听见对方笑,还能突然沉默,这种感觉挺奇妙的。"他说着说着有点不好意思,"而且有些话当面说不出口,打电话就好多了。"
想想也是,我们当年传纸条、写日记,现在孩子用电话来传递那些藏在心里的小情绪。只不过这方式确实有点烧钱。张阿姨后来想了个招,给她儿子办了张副卡,每月话费限额一百。"这下可好,他学会精打细算了,重要的事情才打电话,其他都发语音消息。"
不过话说回来,这些高密初中生500元3小时电话的经历,倒让我想起自己初中时干过的傻事。那会儿为了省电话费,我和好朋友发明了一套"响铃暗号"——响一声表示"作业写完了",响两声是"明天早点到学校",叁声就是"有急事,速回电"。现在想想,那时候的快乐其实挺简单的。
现在的孩子似乎更愿意用金钱换时间,或者说是换一种更直接的交流方式。密州学生400元两小时通话这样的事,在他们看来可能再正常不过。有个女孩说得挺在理:"我们这代人就是这样,想要什么就立刻要,想说什么就马上说。"
当然,这种即时满足也有它的代价。就像我表姐后来发现的,她女儿那四百块钱的电话里,起码有一个小时是在互相抱怨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要是把这些时间用来写作业,早该写完了。"表姐哭笑不得地说。
不过转念一想,每代人都有自己的交流方式。我们那时候省的是话费,现在孩子省的是时间。虽然方式不同,但那份渴望交流、渴望被理解的心情,估计从来都没变过。只是现在的家长得换个方式心疼了——以前是心疼时间,现在是心疼话费。
张阿姨最近告诉我,她儿子现在学会用网络电话了,虽然还是爱聊天,但至少不会让她钱包大出血。看来孩子们也在慢慢摸索,怎样在表达自己和体谅父母之间找到平衡。这事儿急不得,就像我们小时候,不也是慢慢学会在电话里长话短说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