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源学生品茶工作室,河源学子茶艺交流空间

发布时间:2025-11-03 07:51:02 来源:原创内容

最近路过大学城后街,发现多了个挺有意思的地方——河源学生品茶工作室。说是个工作室,其实更像个小茶室,几张原木桌配着藤编椅子,窗台上摆着几盆绿萝。推门进去就能闻到淡淡的茶香,和外面奶茶店的甜腻味儿完全不同。

说实话,刚开始我挺纳闷的,现在年轻人不都爱喝奶茶咖啡吗?可去了几次才发现,这里总坐满了学生。有独自抱着笔记本边喝茶边看书的,也有叁五好友凑在一起小声聊天的。墙上挂着手写的茶知识便签,架子上整齐陈列着各种茶叶罐,从常见的龙井到本地的客家炒青都有。

不只是喝茶的地方

记得上周叁下午,正好碰上学妹小琳在教两个大一新生泡凤凰单丛。她边温杯边解释:“咱们客家人喝茶讲究‘工夫’,这‘工夫’不是说花时间,是要用心。”她手腕轻轻转动,琥珀色的茶汤划出漂亮的弧线,“就像我们做实验,手法到位结果才准。”那两个新生学得认真,其中一个嘟囔:“比做滴定实验还难把握啊!”大家都笑了。

这种轻松的氛围挺打动我的。这里不像传统的茶艺馆那么严肃,也没有刻意复古的做作。大家穿着卫衣牛仔裤,用着普通的白瓷盖碗,聊的都是课堂趣事、社团活动,偶尔也吐槽最近哪门课作业太多。茶成了背景,真正珍贵的是这份自在的交流空间。

创办这个工作室的赵师兄告诉我,他大二去武夷山做田野调查,看着当地年轻人把茶文化玩得那么新潮,突然想到我们河源也有好茶,为什么不能有个让学生接触茶文化的平台?回来后他就找了几个茶艺社的同学,慢慢把这个河源学生品茶工作室张罗起来了。

茶香里的青春故事

现在这里成了很多同学的小据点。外语系的陈雯常来练习英式红茶礼仪,她说这和她学的跨文化交际特别搭;生物工程专业的几个男生更逗,居然用实验记录的严谨态度研究不同水温对茶多酚释放的影响——虽然最后被学姐吐槽“喝茶不用这么累”。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去年期末那周,工作室特意延长了开放时间。那几天晚上总能看到复习到头疼的同学过来喝杯安神茶,短暂歇口气。有次听见两个考研的学长在交流复习方法,一个说“就像这第二泡茶,滋味正醇”,另一个接话“对,不能急也不能松劲”。那种在茶香中互相打气的场景,比任何励志标语都真实。

慢慢地,这个河源学子茶艺交流空间的口碑传开了。有时候能看到毕业几年的学长姐回来坐坐,带着他们收集的稀奇茶叶。上个月还有位在茶企工作的校友回来,和大家分享了茶叶品牌营销的实战经验。这些不经意的交流,让简单的喝茶变得更有意思了。

现在想想,这个工作室最妙的不是茶有多好,而是它给学生提供了这么个温暖角落。在这里既能安静独处,又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伙伴。那些在茶香中诞生的友谊、迸发的灵感,还有慢慢沉淀下来的从容,或许正是青春最该有的味道。下次路过,不妨也进去坐坐,说不定你也会爱上这片小天地。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