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连池学院外援女,学院外援女生风采
操场的橡胶跑道上,几个穿运动服的女生正在练习传球。阳光把她们的身影拉得老长,其中一个高个子女生轻巧地跃起,篮球在空中划出漂亮的弧线——唰,空心入网。场边休息的学弟学妹们忍不住鼓掌,有人小声嘀咕:“那个就是咱们学校的外援女生吧?”
五大连池学院的秋天总是来得特别早,才九月初,白桦树的叶子就泛了黄。就在这个季节,校园里悄然出现了几位特殊的身影——她们是从其他高校来的交换生,因为球技出众被招进校队,大家习惯叫她们“外援女”。说实话,刚开始不少同学心里犯嘀咕:请外援?咱们自己没人了吗?
球场上的默契是这样炼成的
记得第一次合练那天,气氛尴尬得能拧出水来。本地队员习惯用当地方言喊战术,哈尔滨来的孙悦愣是听成了“红烧肉战术”,跑位时直接撞上了队长。训练结束后,孙悦没急着回宿舍,反而拉着队长比划:“刚才那个挡拆,你们是不是习惯往左切?我们以前都往右...”她边说边在战术板上画线条,夕阳把两人的影子融在一起。
转折发生在第叁次训练。教练突然要求全员折返跑,本地生小徐不小心扭了脚。没等队医赶到,来自延边的李敏已经蹲下身,用熟练的手法按压脚踝:“我以前在体校常处理这种伤...”她抬头笑了笑,“咱们现在可是一条船上的人啦。”那天之后,训练场上方言和普通话奇妙地交织,失误时不再是互相埋怨,而是此起彼伏的“我的我的”。
真正让她们融入的,反倒是场外的琐碎日常。云南来的陈琳吃不惯东北菜,室友就偷偷在寝室用小电锅给她做米线;本地生王颖感冒发烧时,正是孙悦半夜翻出从家乡带的药膏...这些细碎的温暖,比任何战术配合都来得珍贵。
那片白桦林记得
肠补尘辫耻蝉后山的白桦林,成了她们最爱去的地方。有时训练累了,叁五个人就坐在落叶上聊天。李敏会说长白山的雾凇比这里更好看,陈琳描述滇池的红嘴鸥,而本地生则讲述五大连池冬天零下叁十度的奇观。不同的口音在白桦林间飘荡,像场奇妙的交响乐。
上个月校际联赛的半决赛,最后两分钟还落后5分。暂停时,每个姑娘的球衣都能拧出水来。谁也没想到,最后关头是平时最文静的陈琳突然发力,连续两个叁分球追平比分。加时赛那个制胜球,更是由四个不同省份的姑娘经手传递——孙悦的篮板,李敏的抢断,王颖的掩护,最终由陈琳投出那道完美弧线。
终场哨响时,十几个姑娘抱作一团,分不清谁是谁的泪水汗水。观众席上有位老教授特别感慨:“这哪是外援内援?分明都是咱们自家孩子。”
现在走在校园里,已经很难分辨哪些是外援女生。她们同样抱着书本赶课,同样在食堂纠结今天选锅包肉还是地叁鲜,同样会在图书馆占座时悄悄多放两本书。唯一的不同,可能是球场上那些愈发默契的传接配合,可能是寝室里渐渐混合的南北口音,又可能是深夜里对于故乡与远方的卧谈。
秋风又吹过白桦林,金黄的叶子簌簌落下。听说今年冬天特别冷,但姑娘们早约好了要去冰封的湖面滑雪橇。孙悦在群里发语音时带着笑:“得多穿点,我们南方人可经不住冻。”马上有七八条回复弹出来,有教她系围巾的,有推荐保暖裤的,还有说要请喝羊汤的。窗外,夕阳正把整个校园染成暖金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