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本溪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
那天在菜市场听见邻居张阿姨扯着嗓子抱怨:“现在这手机费真是越来越离谱!我家那崽子,这个月光电话就打掉我半个月菜金!”她皱着眉头掰手指头,“你猜多少?叁百多!现在孩子怎么有这么多话要讲?”我苦笑着点点头,心里却想起最近在家长群里疯传的那件事——本溪有个初中生,居然花了八百块钱打了叁小时电话。
这事听起来确实挺吓人的。八百块啊,够买个不错的篮球鞋,或者吃十几顿麻辣烫了。但仔细想想,这事背后恐怕没那么简单。我侄子也是初中生,他们现在打电话,哪还像我们当年那样单纯聊天啊。
这钱到底花在哪了?
现在的初中生,手机里装着七八个社交软件。微信语音算是省钱的,可他们偏不爱用。那些直播平台、游戏语音、在线碍歌,哪个不是烧钱的主?我同事家孩子就迷上了个语音交友软件,进去就要买虚拟礼物,一朵玫瑰花都要六块钱。这孩子跟人连麦打游戏,叁小时下来,送礼物就送掉两百多。
再说那个本溪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群里有人说,这孩子是在跟外地网友视频聊天,用的是那种国际长途业务,一分钟就要四块多。也有人说,他是在用手机热点给电脑联网打游戏,流量像开水龙头一样哗哗流。具体怎么回事,咱也不好乱猜,但有一点是肯定的——现在的通讯消费,花样太多了。
想想我们小时候,家里装个固定电话还要排队等号,打长途都得掐着表。现在倒好,手指头一点,钱就悄无声息地没了。孩子们哪懂这些啊,他们觉得手机就是个玩具,充个值就像玩游戏币一样轻松。
不只是钱的问题
这事让我想起上周在公交车上听见两个初中生的对话。一个说:“我昨天跟网友聊到凌晨两点。”另一个接话:“你这算啥,我经常通宵连麦写作业。”听着怪吓人的,叁更半夜不睡觉,就为了有人陪着写作业?
现在的孩子看起来朋友多,实际上可能比我们那时候更孤独。在家都是独生子女,爸妈忙着上班,心里话没人说,全倒在网友那儿了。那个本溪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说不定就是在这种状态下发生的。八百块钱买叁小时陪伴,你说值不值?这话还真不好说。
我表姐家的孩子就是这样,在学校不爱说话,回家就关在房间里跟网友连麦。表姐一开始还挺高兴,觉得孩子总算有社交了。后来一看话费单,差点没晕过去——一个月光电话费就六百多。问她跟谁聊这么多,孩子就一句“你们不懂”给顶回来。
其实咱们都从那个年纪过来过,青春期那点小心思谁没有?只是现在换了个形式而已。但问题在于,这种虚拟陪伴的代价,是不是有点太大了?
说到这个本溪初中生800元3小时电话的事,我觉得最该反思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大人。为什么孩子宁愿花大把时间金钱去找网友,也不愿意跟家里人聊聊?是不是我们平时给孩子的压力太大了,或者关心得太少了?
现在很多家长一看话费超标,第一反应就是骂孩子不懂事。但骂完了,问题解决了吗?恐怕没有。下个月的话费单,可能还会出现新的惊喜。关键是要让孩子明白,沟通的方式有很多种,不一定非要烧钱。也要让他们知道,家里人随时都愿意听他们说话,虽然可能不如网友那么“懂”,但这份关心是实实在在的。
这事给我提了个醒。昨晚我跟上初中的侄子说:“以后要是想找人聊天,随时给舅舅打电话,话费我出。”他愣了一下,然后笑了:“老舅,现在谁还打电话啊,我们都是发语音消息的。”得,看来是我落伍了。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是打电话还是发消息,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现实生活中也有人愿意倾听他们。那个本溪学生叁小时通话八百元的事,说到底不只是钱的问题,更是情感需求的问题。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也许下个月的话费单,就能给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